初步破解“細胞清道夫”形成之謎
那么,多細胞生物中的自噬體這個“細胞清道夫”是怎么形成的?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張宏課題組前不久在《細胞》雜志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同行中引發關注。該研究表明,細胞內質網表面的鈣瞬變是自噬的起始信號,進而開啟了研究自噬起始的新方向。
張宏介紹,自噬過程在多細胞生物中高度保守。而且,多細胞生物自噬遠較單細胞酵母自噬復雜,包括多個特有的步驟。比如,在多細胞生物中,自噬體在內質網而不是溶酶體上形成。由此可以推斷,多細胞生物自噬體的形成存在未知的重要參與基因。找到一個適用于遺傳篩選的多細胞生物模型進行新自噬基因的篩選,對于深入探究這些過程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張宏課題組在研究線蟲胚胎發育過程中,發現來源于卵母細胞的P顆粒蛋白在胚胎發育中可以被自噬清除。這一發現建立了首個適用于遺傳篩選的多細胞生物自噬研究體系。利用該模型,課題組通過遺傳篩選,鑒定了多個多細胞生物特有的新自噬基因——EPG基因。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些新基因在多細胞生物自噬特有步驟中發揮作用,極大豐富了人們對多細胞生物自噬的理解。
張宏課題組發現,多細胞生物中,在自噬誘導條件下,FIP200/ATG13/ULK1復合物(對應于酵母的ATG1復合物)在內質網上形成凝聚體,然后招募下游自噬蛋白,進而啟動自噬體的形成。
那么,內質網究竟釋放了什么信號、導致FIP200復合物形成凝聚體?這是自噬領域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科學難題。“經過多年研究,我們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據張宏介紹,他們的研究發現,自噬誘導會導致內質網表面的鈣瞬變/鈣振蕩,從而引起FIP200復合物通過液—液相分離形成凝聚體。之后,FIP200凝聚體與內質網膜蛋白結合,并把凝聚體穩定在內質網上,進而形成自噬起始位點。他們在線蟲中鑒定的新自噬基因EPG—4,則能控制內質網外表面鈣離子振蕩的幅值、頻率和持續時間。
據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助理研究員鄭巧霞介紹,內質網的鈣穩態失衡與阿爾茨海默病等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因此,該研究有助于闡釋內質網的鈣失調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中自噬異常的機理,為開發該類疾病的治療藥物和手段提供了新的科學基礎。
- 下一篇:研究顯示超聲波結合納米氣泡技術可消除腫瘤
- 上一篇:山東完善制度保障婦女兒童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