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長預售不能成為脫韁野馬
發布日期:2022-11-28 來源:經濟日報 瀏覽次數:235
核心提示:雙12都快到了,雙11下單的商品竟還沒收到最近,一些消費者發現,買的東西并非堵在路上,而是商家壓根沒發貨。問題的癥結,原來正
“雙12”都快到了,“雙11”下單的商品竟還沒收到……最近,一些消費者發現,買的東西并非堵在路上,而是商家壓根沒發貨。問題的癥結,原來正是超長預售制。
商品預售制,是消費者在產品上市之前預先付費,商家在預售達到一定數量后,才投入正式生產和發貨的模式。之前,該做法僅限于部分工藝復雜的商品,但近年來電商平臺紛紛開啟預售促銷,因超長周期產生的購物糾紛與投訴屢見不鮮。
預售制模式已悄然變味。每逢網絡購物節,部分商家都會以預售期為幌子,故意拖延發貨時間,甚至隨意更改發貨日期,導致消費者收貨日期具有較大不確定性,有些商品延遲收貨的時間甚至長達一個月,嚴重影響消費體驗。
商家設置超長預售期,和其自身利益考量不無關系。通過這種方式,商家將商品備貨庫存成本、時間成本無形之中轉嫁給了消費者。如此一來,商家的經營成本大為降低,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卻受到了明顯影響。
近年來,超長預售大有蔓延之勢,原因之一在于懲戒力度小、商家違約成本低。在侵害消費者利益方面,有些商家有恃無恐,甚至故意玩貓膩,在商品展示中不標注“預售”字樣,消費者只有付費后才能看到發貨日期,個別商家甚至還隨意更改發貨日期。
需要看到,因疫情等原因導致快遞物流滯留、商品延遲發貨,和超長預售并不是一回事,不應混為一談。商家動輒采取超長預售,這樣的做法已涉嫌違法。電子商務法明確規定,經營者應當按照承諾或者與消費者約定的方式、時限向消費者交付商品或者服務。在未征得消費者同意的情況下,商家單方面修改發貨日期及無故撤單,不僅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也對互聯網購物生態造成了不良影響。
當前,部分平臺已經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舉措,電商平臺還可探索建立侵權預警機制,通過技術手段監測超長預售商家的不良行為,并進一步暢通投訴通道。對消費者來講,遇到預售、提前付定金等促銷活動,仔細確認商品發貨周期,支付定金前要溝通弄清商品是否在預售期,對不合理的超長預售霸王條款不能忍氣吞聲。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 油價跌勢“崩盤”!11月24日調整后92號汽油,11月25日麥價如何?
- 點燃數字引擎!2024滬港數字經濟協同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江橋舉行
- 順豐沖刺港股IPO,10月旺季營收勁增高達241億元
- 因提供誤導性信息,聯儲證券經紀人被罰!3家券商經紀業務5天共收5張罰單
- 世界鋼鐵協會:10月全球粗鋼產量為1.512億噸 同比提高0.4%
- 臨高開展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
- “持續是一種信仰”中國太保壽險2024年藍鯨協會年度峰會圓滿召開
- 業績增速連年下降,航空工業、中國電科的供應商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助力中小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文化+科技”行業最新政策培訓會舉辦
- 人保健康:因傭金數據不真實等被罰22萬元,年內收多張罰單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