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和中消協發布提示:校外培訓有風險,報班需謹慎
(一)理性選擇培訓機構。一些校外培訓機構未取得主管部門發放的行政許可,或以個人名義開展“一對一”“住家教師”“高端家政”等違規培訓,這類培訓既無資格資質、無質量保證,又存在極大安全隱患。為方便家長查詢,教育部開通了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家長可通過“校外培訓家長端”APP,選擇具備資格資質的校外培訓機構。
(二)簽訂規范服務合同。廣大學生家長在繳納培訓費用前,要與校外培訓機構簽訂由教育部和市場監管總局制定的《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訂版),特別要關注涉及課程、從業人員、費用的條款,明確約定退費情形、退費方式,同時索取正規發票并妥善保管。
(三)理性支付培訓費用。請學生家長在支付培訓費用時,不要支付超過3個月或60個課時的費用;非學科類培訓一次支付不超過5000元限額的費用,避免退費糾紛和“卷錢跑路”風險。同時,要警惕以“充值贈送”等方式誘導超時段、超限額收費。要注意繳費安全,通過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完成培訓繳費,切勿通過轉賬或現金等方式將培訓費用支付給除預收費資金監管賬戶以外的任何賬戶。
(四)警惕機構虛假宣傳。一些培訓機構為獲得最大客源、獲取最大利益,刻意夸大宣傳培訓效果、培訓成績、從業人員力量。建議家長和學生“三思而后行”,實地考察培訓機構的辦學場所、從業人員力量、經營情況、設施設備等情況后,再做決定。
2023年,教育部、中國消費者協會將會同相關部門開展校外培訓“平安消費”專項行動,進一步規范培訓收費行為、強化校外培訓預收費資金監管、加快校外培訓消費糾紛化解、加強消費教育指導、嚴肅查處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切實維護學生及家長合法權益。同時,請廣大學生家長“擦亮眼睛”,提高消費權利意識、消費自我保護意識,自覺抵制違規培訓,對違規培訓進行監督舉報,共同營造放心、安心、舒心的校外培訓消費環境。
- 中醫藥已成為參與全球衛生治理和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 用好小柴胡,少去找大夫!掌握10個經典用法,或能成為半個醫生
- 看跨國藥械企業如何用創新方案踐行中國承諾 | 聚焦進博會
- 七國數據統計發現: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者抑郁風險更高
- 63歲女子吃降壓藥7年,卻腦出血離世!醫生:她犯了3個致命錯誤
- 三高、失眠“怕”這菜!抗炎癥、提高免疫力、強身體,常吃好處多
- 央視曝光:這種床墊含1級致癌物!用越久越危險,家里有的趕緊扔
- 復旦兒科攜手華東理工成立兒童健康社會工作聯合研究中心
- 安徽省胸科醫院巡回醫療隊:守望相助 共繪健康藍圖
- 乙肝疫苗技術轉讓35周年,默沙東再赴“進博之約” | 聚焦進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