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靈長類早期神經胚發育特征
發布日期:2023-05-15 來源::光明日報 瀏覽次數:359
核心提示:人類的多種遺傳疾病和先天缺陷在胚胎發育早期已被決定。但由于科研倫理和技術手段的限制,科學家們很難直接獲取人類早期胚胎進行
人類的多種遺傳疾病和先天缺陷在胚胎發育早期已被決定。但由于科研倫理和技術手段的限制,科學家們很難直接獲取人類早期胚胎進行研究,人類胚胎體外研究也不能超過14天倫理界限。那該怎么辦呢?為此,科學家們想到了一種替代的研究模型: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由我國科學家領銜的中美研究團隊,首次建立了一個可支持食蟹猴胚胎體外長時程發育至受精后25天的3D長時程體系,并基于該體系探究了靈長類胚胎早期神經發育過程中的核心事件和譜系特征。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細胞》。
要建立一個能夠支持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體外發育的培養體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研究員王紅梅是這項研究的最后通訊作者。她介紹,團隊在2019年已實現將非人靈長類胚胎體外培養至受精后第20天,并研究了靈長類胚胎早期原腸運動特性。在最近的這項研究中,“我們充分比較了不同培養體系,并對其中一種體系進行優化,構建了可延長食蟹猴胚胎體外發育到第25天的體系,將其命名為‘3D長時程培養體系’”。
王紅梅說:“基于這一體系,我們現在終于可以深入探索從第20天到第25天胚胎發育究竟經歷了哪些‘故事’。”
在這一體系中,研究人員探究了靈長類早期神經胚發育過程。“我們知道,人類胚胎在第14天開始原腸運動——這是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在此過程中,胚胎細胞發生大規模分化、遷移和重排,并形成外、中、內三胚層和體軸。在三胚層發育的基礎上,胚胎進一步開始早期多器官發育”。
基于25天的培養,科研人員揭示了靈長類胚胎中晚期原腸運動至早期神經胚發育階段胚胎的形態、細胞組分、轉錄組、DNA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等特征,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的奧秘打下基礎。
國際同行評論認為,這項研究在已有體內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填補了靈長類胚胎中晚期原腸運動至早期器官發育階段的領域空白,為靈長類胚胎體外培養和基于干細胞構建的“類胚胎”的體外培養提供了參考體系,為深入了解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機制,以及早期胚胎發育異常相關疾病的病理研究提供了技術平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 中醫藥已成為參與全球衛生治理和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 用好小柴胡,少去找大夫!掌握10個經典用法,或能成為半個醫生
- 看跨國藥械企業如何用創新方案踐行中國承諾 | 聚焦進博會
- 七國數據統計發現: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者抑郁風險更高
- 63歲女子吃降壓藥7年,卻腦出血離世!醫生:她犯了3個致命錯誤
- 三高、失眠“怕”這菜!抗炎癥、提高免疫力、強身體,常吃好處多
- 央視曝光:這種床墊含1級致癌物!用越久越危險,家里有的趕緊扔
- 復旦兒科攜手華東理工成立兒童健康社會工作聯合研究中心
- 安徽省胸科醫院巡回醫療隊:守望相助 共繪健康藍圖
- 乙肝疫苗技術轉讓35周年,默沙東再赴“進博之約” | 聚焦進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