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門服務”,規范才有保障(百姓關注)
浙江杭州市讀者唐女士對美食很感興趣,為了能在家中品嘗各地美食,她訂購了上門廚師服務,“我前幾天專門找了一位東北的廚師,由我準備材料,他負責來家烹飪,買食材和請廚師的成本算下來和‘下館子’差不多。”唐女士表示,這算是一次比較成功的經驗,但她之前多次邀請的上門廚師,不同的人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有的甚至不如自己手藝好。
“由于缺乏統一的服務質量評價標準,只能碰運氣,根據圈子內口耳相傳進行嘗試,核算下來的成本并不低。”唐女士說,“而且大多數廚師和餐館相比掌握的菜品比較少,只能適用于自己想在家品嘗或請客吃飯的私密場景。”
“上門服務”大多是一對一進行,由顧客在網絡平臺尋找或者私人推薦,一般沒有合同可供參考,服務標準、服務價格等也是因人而異,由此也引發了一些糾紛和問題。
江蘇無錫市讀者李先生在人民網“人民投訴”上反映,自己通過網絡平臺找到一家自營的維修店鋪,聯系維修衛生間漏水問題。維修師傅檢查后告知,需要往管道里灌材料補漏水。“師傅在衛生間打了7個孔,但灌進去的大量材料被水沖入了下水道。”李先生說,他第一次支付了1150元,但漏水問題沒有解決,于是師傅第二天又上門維修,活干到一半,李先生對工程質量不滿意,便叫停了工程,“即使這樣,還是收了我800元。這次交易不是通過平臺進行,錢也直接打給師傅,這給后續維權帶來了很大麻煩。”
除了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價格不公開透明外,還有讀者表示,“上門服務”的安全問題值得關注。重慶市讀者王圓圓找了一名教練上門教健身,一直沒有與她簽訂合同。“雖然我對教練比較信任,但如果在上課過程中因訓練方式不對發生損害健康的事情,沒有合同約定,維權恐怕會很困難。”王圓圓說。
不僅是購買“上門服務”的消費者有擔心,一些“上門服務”人員也有擔憂。莫先生平常兼職做一些上門的家政服務。他表示,自己接單的服務時間短、金額也不大,價格方面的糾紛比較少,“最主要的還是擔心和雇主之間因為服務內容、質量等發生糾紛。有些消費者可能會惡意投訴,如果沒有留存相關證據,平臺大多傾向保護消費者,那我不僅白出力,還有可能要賠償。”莫先生還表示,如果是照顧嬰幼兒、老人、寵物等服務,服務期間發生意外的風險比較大,服務人員可能會承擔更多責任。
福建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付雷表示,消費者和“上門服務”人員容易就服務內容、時間、質量等產生糾紛,由于“上門服務”大部分在私人之間進行,一般不會訂立正式的書面合同,但可以采用照片、視頻、聊天記錄等方式留痕,就服務內容、服務時間、服務費用、支付方式、安全風險、違約責任等事項達成一致意見,對服務制定明確標準,以免對質量和效果產生爭議。“如果‘上門服務’涉及照顧老人、嬰幼兒、寵物等工作,應盡可能通過錄音錄像等方式對服務過程進行記錄,既監督服務者的行為,也能固定證據,減少糾紛。”李付雷說。
北京市西城區司法局公職律師翟一漾表示,“上門服務”是一種新的服務形式,未來應當給與其充分的發展空間,但也要避免其“野蠻生長”。“建立有效的評價和獎懲機制十分重要,讓消費者能夠找到服務滿意度高的經營者,通過消費者評價、同行推薦、行業自律等方式優化行業標準。”翟一漾說,應鼓勵專業化平臺對接服務,強化平臺的審核義務,確保服務人員信息真實、個體資質合格,形成制式服務合同、推薦服務標準等一系列指導性規范。
廣西欽州市讀者黃躍成表示,“上門服務”在推動生活質量提高、提升生活品質、助力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與此同時,也應該注意加強監管,規范指導相關平臺,推動“上門服務”良性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