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翼”越來越有力(科技視點)
安徽省阜陽市科技館內,天文科普展覽吸引不少市民前來參觀體驗。 |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幼兒園小朋友與智能機器人互動。 |
12.93%,這是2022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較2015年提高了1倍多;
突破10億,這是2012年我國現代科技館體系啟動建設以來,服務線下公眾的總人次。
數字的上揚,折射出我國科普能力的提升。
月壤來到北京首鋼園、科普大篷車開到校門口……9月17日至23日,2023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全國各地開展,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進一步拉近了公眾與科學的距離。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科普工作,正不斷厚植科學土壤、筑牢創新根基。
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科普處處有為、大有作為
王楠結緣航天,始于一堂太空授課。2013年6月20日,航天員王亞平在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的配合下,在天宮一號演示失重環境下的獨特物理現象。王楠是當時全國6000多萬中小學生觀眾中的一員。
“我永遠忘不了那堂課上的情景。”被太空探索的樂趣吸引,王楠高考時報考了航天相關專業,畢業后更是成了王亞平的同事。
球形火焰實驗、奇妙“乒乓球”實驗、動量守恒實驗以及又見陀螺實驗……近日,“天宮課堂”第四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天宮課堂”每次開講,都會燃起孩子們對太空和科學研究的熱情和向往。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引導孩子接觸科學,科學的種子就會悄然播下、生根發芽。
將前沿進展娓娓道來的《科學公開課》,揭開專業知識面紗的“科學與中國”巡講……近年來,緣于科普,無數青少年走近科學、了解科學,進而熱愛科學、投身科學,科技創新的人才基礎更加堅實。
科普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手段。公民科學素質越高,支持創新的氛圍越濃厚。在北京中關村,每年新設立的科技型企業連續多年超過2萬家,以“中關村硬科普平臺”為代表的科普設施、科普活動深入開展,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在這里同頻共振、協同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科普處處有為,大有作為。
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大歷鎮的竹蓀種植業遠近聞名,這里面有科普工作者的功勞。“土專家”高允旺破解了竹蓀種植產量低的難題,為山區農民找到了致富的好路子。看到菇農缺乏種植技術,他又當起科技特派員,開辦“產銷科普超市”,組建農民科普志愿者服務隊深入基層。
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像高允旺一樣,廣大科技特派員奔赴鄉村振興一線。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激發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科普服務和科技培訓成了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連心橋”。
陜西省西安市中心醫院眼科主任杜兆江發起成立西安市中心醫院眼健康科技志愿服務隊,一邊義診,一邊普及科學用眼知識;中國科學院發布科技支撐“雙碳”戰略行動計劃,“雙碳”科普成為其中重要內容;貴州省平塘縣大窩凼,依托“中國天眼”建起特色天文小鎮,熱愛天文、崇尚科學的訪客紛至沓來……
2004年,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首個全國科普日應運而生,至今各地已累計舉辦活動40多萬場次。
豐富科普供給、創新傳播方式,為更多人打開科學大門
“在學校里,聽課的是幾十、幾百人;在網上,聽眾有幾萬甚至幾十萬人。”借助互聯網,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找到了與年輕人對話、傳播海洋知識的好方法。
兩年前,汪品先在網絡視頻平臺上開通科普賬號。他的講解妙趣橫生、深入淺出,迅速引起年輕人的關注,粉絲數超過170萬,最多的一期視頻播放量超過400萬。
直面數字化浪潮,新時代科普信息化深入推進,“互聯網+科普”驅動傳播方式創新,讓科學知識走入生活。
傳播渠道更多。由中國科協主辦的科普中國平臺已發布原創科普視頻2.96萬個、科普圖文23.22萬篇,逐步打造為重要的科學傳播品牌和科普資源庫。
科普內容更豐富。結合社會熱點,設計巧妙的小實驗,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科普團隊借助公眾號、短視頻等自媒體平臺打造“爆款”,成功讓科普“出圈”。
參與互動更踴躍。駕駛C919飛行模擬器“翱翔”藍天、開著“月球車”在“月地”奔馳、與人工智能大模型比拼“吟詩作畫”……今年的全國科普日主場活動落戶北京首鋼園,觀眾在游戲互動中感受科學的魅力。
前不久,科普大篷車翻山越嶺,來到云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拉嗡洛村新星小學。講授航天知識、現場演示科學實驗……學校操場上回蕩著孩子們的驚呼聲、歡笑聲。
盡管我國科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但對一些偏遠地方,科普資源仍是“稀缺品”。如何補齊基層科普短板?
流動科普設施應運而生。科普服務跨越山水,將科學知識帶到邊遠小城、工廠社區、鄉野田間。
在內蒙古自治區,科普大篷車化身“草原科普輕騎兵”,遠行千里為農牧民送去養殖技術;在云南省,農田邊的“流動技術服務站”,為果農開展獼猴桃、大枇杷等種植培訓……從祖國北疆到西南邊陲,遍布流動科普設施的足跡。
截至目前,流動科技館累計巡展約6000站、科普大篷車行駛里程累計超過5000萬公里,服務公眾超5億人次,助力科普服務更均衡、更普惠。
“這是我國采集到的第一塊鈾礦石”“這是核電站的‘大腦’”……前不久,浙江省科技館組織師生走進位于浙江海鹽的秦山核電科技館。作為國內最大、公眾體驗最豐富的核電類科技館,秦山核電科技館入選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成為科普研學的熱門“打卡地”之一。
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激活社會資源的科普潛能。發布287家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認定1274家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設施布局進一步延伸、完善,為更多人打開科學大門。
科普手段、方式之變,彰顯的是理念和機制之變。從傳授知識、教授方法拓展到樹立科學觀念、涵養科學精神,從“以我為主”的傳授到貼近大眾的互動,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科普實踐,活力十足。
深化改革、協同發力,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科普新格局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科普之翼”越來越有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但公民科學素質總體水平偏低,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存在。
2022年9月印發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2035年達到25%。
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多管齊下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科普新格局。
推動科普與學校教育深度融合。一堆塑料瓶、兩個廢紙箱、幾塊舊木板、兩只不銹鋼碗,這些日常物件搖身一變就成了“水火箭”等科普裝置。在河南省固始縣張廣廟鎮第一小學,每周至少一節的科學課,讓不少學生著迷。近年來,固始縣科技館推出公益科學課,全縣所有公辦小學的四年級學生,每學期有一節科學課在這里完成。
目前,通過在中小學開設科學課程,科學師資短板逐漸補齊,網絡課程普惠的優勢更加凸顯,科學教育整體水平不斷提升。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源投入科普。今年7月,牙牙藝術館在福建省泉州市開館,作為公益科普項目,該館將長期免費開放。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近年來,我國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通過建設科普場館、設立科普基金、開展科普活動等形式投入科普事業,多元化投入機制不斷構建。
“市場的推動能夠促進科普效果提升,消費者參與進來,有助于創造更多更優秀的科普作品,滿足更多人的科普需求。”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創作與傳播研究室主任陳玲說。
加強保障,壯大科普人才隊伍。在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小學生科技中心,中國科學院院士沙國河設立了全國首家面向青少年的科普院士工作站。每周二和周四上午,他在這里設計和演示科普實驗,深受孩子們歡迎。
提升全民科學素質,需要一支專兼結合、素質優良、覆蓋廣泛的科普工作隊伍。2021年,全國科普專、兼職人員數量為182.75萬人,占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的比例不到2%。缺口如何補?通過強化經費支持、完善科普人才評價機制、暢通職業發展通道等措施,培養壯大科普人才隊伍,讓一批能做科普、愿做科普的專業人才脫穎而出。
中國科普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王挺認為,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發力,高質量科普將釋放推動科技創新的澎湃動能,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夯實根基。
- 下一篇:大理石廢棄物有了新去處(經濟聚焦)
- 上一篇:AI識別出290個新蛋白質家族
- 油價跌勢“崩盤”!11月24日調整后92號汽油,11月25日麥價如何?
- 點燃數字引擎!2024滬港數字經濟協同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江橋舉行
- 順豐沖刺港股IPO,10月旺季營收勁增高達241億元
- 因提供誤導性信息,聯儲證券經紀人被罰!3家券商經紀業務5天共收5張罰單
- 世界鋼鐵協會:10月全球粗鋼產量為1.512億噸 同比提高0.4%
- 臨高開展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
- “持續是一種信仰”中國太保壽險2024年藍鯨協會年度峰會圓滿召開
- 業績增速連年下降,航空工業、中國電科的供應商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助力中小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文化+科技”行業最新政策培訓會舉辦
- 人保健康:因傭金數據不真實等被罰22萬元,年內收多張罰單
- “百億”夢碎后,洽洽食品如何走出增長困局?
- 深入理解多重共線性: 基本原理、影響、檢驗與修正策略
- 啤酒、白酒賽道競爭加劇,華潤啤酒難尋第二增長曲線
- 國家稅務總局:1-9月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減稅降費退稅超2萬億元
- 不用開股票賬戶!A500指數ETF聯接基金助力場外一鍵布局A股核心!
- A股回購熱潮繼續,A500ETF(159339)翻紅,四川長虹、聞泰科技漲停丨ETF觀察
- 風電混塔滲透率今年將達60%,整機商或成行業主導
- 中鹽集團成員企業,復合肥龍頭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美股漲勢擴大至非科技股,但財報季將有不同答案?
- 蘭州銀行前三季度“增利不增收”,資產質量又現波動,不良率增至1.83%達三年來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