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張伯禮:為何只有中國才能產生中醫藥?
現將訪談內容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請您介紹一下中醫藥目前在全球發展的概況。
張伯禮:現在全球已經有196個國家和地區在使用中醫藥。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113個世衛組織成員國認可針灸和中醫藥的診療方式,29個成員國為中醫藥規范使用制定了有關法律法規,還有約20個國家正準備立法。中醫藥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已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但現在中醫藥在海外的發展也存在不均衡,例如在歐美、東南亞等地發展較快,在非洲相對稍微滯后。
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是推動中國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橋梁。通過傳播中醫藥養生保健、“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可讓世界人民共享健康,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中新社記者:您對中醫藥在加拿大及北美發展有何感悟?中醫藥要在全世界推廣,目前存在的最大優勢和阻礙是什么?
張伯禮:我對中醫在海外的發展感觸很深。早年出國打拼的中醫人把中醫藥帶到了加拿大、帶到了美洲。當時很多當地人不理解。由于文化阻隔,也沒有相關立法,所以中醫藥發展很困難。但他們靠中醫藥的療效,通過艱苦奮斗的打拼,開拓出一片天地。
我在2013年赴美國休斯敦參加一個中醫學術會議后有所感悟,賦詩一首:離家廿載鬢染霜,醫客雙眼盡滄桑。崢嶸歲月創業艱,劣境逼出醫術強。岐黃濟世道無疆,遙向神州論短長。疾風勁草浪淘沙,煉就純真比輝煌。
在生存的壓力下,海外中醫人練就了純真、過硬的中醫藥技術。幾十年來,中醫藥在海外的發展總體上是健康的,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民眾對中醫藥的接受程度在日益提高,中醫藥對大眾保健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醫藥在海外發展的最大優勢是療效,特別是中醫藥的復方治療,以及養生保健、“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中醫藥多靶干預的手段對慢病、老年病、復雜疾病都有很好療效。包括對新冠疫情、尤其長新冠,效果都非常明顯。但發展的障礙在于文化間的阻隔,交流不夠,同時也有立法規范的問題,以及來自利益集團的阻力等。
中新社記者:關于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傳承的核心是什么?要在什么方面做好創新?
張伯禮:中醫藥最應該傳承的是其理念。比如,天人合一,人和自然要和諧發展的整體觀念。中醫對每一個病人的辨證論治不僅重視疾病,還重視患病的人。
同時,中醫藥有幾千年的經驗,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處方和適宜技術,這也都應傳承。
中醫藥要發展就要與時俱進,將時代的科技賦予古老的中醫藥。比如,用當今的大數據等新的IT技術,為中醫藥賦能,讓中醫藥能進入新的時代,達到現代科技水平。這是中醫藥需要創新的主要內容。
中新社記者:您一向致力推動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重。但中西醫實際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中西醫之間如何找到結合點?您對中西醫結合有多大信心?
張伯禮:中醫、西醫各自有優勢,兩者可以優勢互補,但是不能互相取代。其對象都是人,只是從不同角度來看待人的健康或疾病。所以它們有很強的互補性。我們希望在面對疾病時,中醫與西醫發揮各自長處,能實現優勢互補則更好。
比如,面對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癥患者,我們一定要強調中西醫結合。因為病情發展很快,而中藥往往起效慢。所以我主張,呼吸機也好,ECMO(體外膜肺氧合機)也好,必須要上,這是用于保命的。但有些病人出現高燒不退、神志不清、痰粘咳不出、肺的滲透不吸收等癥狀,西醫可能對此比較棘手,但中藥有效果。對這樣的患者,西醫可保住命,中醫可改善癥狀。所以,真正治好患者時,沒必要再區分西醫和中醫的功效各貢獻了百分之幾。
還有很多這樣的案例。比如治療糖尿病,西醫降糖,中醫治療并發癥。西藥降血壓效果非常好,但對于高血壓引起的靶器官傷害,缺乏合適的西藥,中藥卻有功效。這都是結合點。
我對中西醫結合非常有信心,這是大勢所趨。中醫的理念與西醫的技術相結合,是未來醫學的一種重要模式。要充分發揮中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中西結合、優勢互補,可更好地服務全球健康事業發展,造福各國人民。
中新社記者:放眼世界,為何只有中國的文化體系下才能產生中醫藥這樣建立于自然基礎上的醫療體系?
張伯禮:中醫之所以產生在中國,確實有其背景。世界五大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歷經5000年不中斷。所以我們現在拿出2000多年前的馬王堆漢墓古醫書,我就能讀,就能知道上面寫的是什么,就能用。武威漢簡也是2000多年前的,拿出來我就知道這里面的藥方是什么。
中華文明一直不斷延續,同時并不保守,不斷吸收新的內容,為我所用。所以它是一直在進步的,不是停滯的。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創新性、時代性,使它一直在發展。
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并非主要依靠實驗科學,而主要是靠觀察。古人不斷觀察、不斷試錯,總結出自己的經驗。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中,有人出現頭疼腦熱、不舒服,通過采集野果、樹皮、草根解決了問題。或是出現腰酸肩疼后,有人可能通過烤火慢慢發現了灸法;可能通過蹭樹等物體得到改善,以后演化出了按摩。用石頭尖按壓止疼,這可能就是針灸的起源。人們在實踐中慢慢不斷積累、豐富、升華,發現穴位、經絡,后來有了不同的刺法,直至現在的針灸。可見中華民族的祖先非常有智慧,且善于總結經驗。
因此,中華文明能一直發展至今,且自成體系。
西藥迄今只有兩種藥的歷史超過百年,即阿司匹林、硝酸甘油。中醫的六味地黃丸則已有900年歷史,金匱腎氣丸已出現2000年了還在被人們使用。為什么?因為它們源于自然,是多種藥物組成的復方。21世紀是復方的世紀,對待復雜性的疾病,中藥講求的調理,以及復方的多靶效應的治療正是方向。
中醫藥的理論源于實踐,用于實踐。中醫藥學雖然歷史悠久,但其理念并不落后,即基礎理論和哲學思想是相對恒定的。其“理法方藥”則在不斷地變化,這也是推動中醫藥學自身發展的內生動力。
- 下一篇:專家支招節日期間如何保護孩子牙齒健康
- 上一篇:曾光教授:流感疫苗,預防不止于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