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見成效
提供大件商品“免息分期”服務,創業貸款覆蓋更多人群,日益豐富的商業健康保險充實個人保障……近年來,在金融服務供給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金融系統深入落實金融為民理念,制定一系列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政策舉措,治理侵害消費者權益亂象。政策引領下,金融機構圍繞便民利民改進產品優化服務,不斷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就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效,記者進行了采訪。
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長效機制加快建立,消費者滿意度不斷提高
“保險金直接抵扣醫療費用,省去了整理住院材料、申請保險理賠、等待保險金發放的過程。”不久前,黃女士不慎跌倒,腰部受傷后住院治療,為她承保商業補充醫療保險的保險公司與醫院聯通服務平臺,提供“出院直付”理賠服務。在黃女士辦理住院費用結算時,賠付的保險金2940元在住院費中予以抵扣,理賠服務便捷、快速。
“以前遇到過信用卡打著‘免息’旗號收取高額手續費的情況,實際利率并不低。現在,信用卡產品利率展示清楚明白,讓消費者用起來更安心。”在北京市朝陽區從事金融工作的許錦介紹。
金融消費更加安心,是不少消費者的切身感受。這背后是相關制度的持續完善。據了解,金融管理部門高度重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從強化金融知識教育宣傳、規范金融機構行為、完善監督管理規則、及時懲處違法違規現象等方面,建立行為監管框架,著力提升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水平。
今年3月,《銀行保險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對消費者反映強烈的問題,《管理辦法》提出針對性要求。例如,明確銀行保險機構應當以顯著方式向消費者披露產品和服務的性質、利息、收益、費用、費率、主要風險、違約責任、免責條款等可能影響消費者重大決策的關鍵信息;不得進行欺詐、隱瞞或者誤導性的宣傳,不得作夸大產品收益或者服務權益、掩飾產品風險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等。針對“理賠難”,規定不得拖延理賠、無理拒賠。
業內人士表示,《管理辦法》既全面規范經營行為,又注重構建長效機制,要求銀行保險機構建立完善消保審查、信息披露、適當性管理、個人信息保護、合作機構管控、消保內部考核和審計等工作機制,構筑全方位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體系。同時,在保護消費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保護消費者財產安全權和依法求償權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具體規定,有利于更全面地保障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制度辦法不斷修改完善,當前和未來工作方向、重點進一步明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長效機制加快建立,消費者滿意度不斷提高。”北京大學普惠金融與法律監管研究基地副主任顧雷說。
“做好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維護金融秩序、確保金融持續穩健運行的重要基礎。”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說,要標本兼治化解突出矛盾,聚焦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整治突出問題,彌補制度短板,建立健全消保長效機制。
引導金融機構充分履行主體職責,多措并舉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專家表示,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要抓住金融機構主體責任這個“牛鼻子”,引導金融機構充分履行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職責。
近年來,在政策引領下,各金融機構把消費者權益保護擺在重要位置,健全消費者保護工作機制。比如,中國工商銀行強化系統觀念,把消費者權益保護貫穿業務發展各領域全過程,自覺規范產品服務,抓好客戶投訴源頭治理,進一步增強客戶信心,筑牢資金安全“防火墻”。中國人壽著力構建“大消保”格局,搭建起“集團統籌、各成員單位主責、跨條線跨部門協同、各項制度不斷完善”的消保工作體系,持續升級綜合化的產品和服務,多措并舉保護消費者權益、提升客戶體驗。
業內人士表示,要將消保工作覆蓋日常客戶服務的全過程,建立從事前預防、事中管控到事后追溯的管理閉環體系,在處理糾紛、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同時不斷優化改進服務,健全工作機制,加大金融科技創新應用力度,提升消費者權益保護水平。
某商業銀行建立起零售業務反欺詐智能風控系統,7×24小時監測賬戶異常行為,實現欺詐風險事件精準防控。不久前,該系統監測到客戶王女士在轉賬過程中,交易對象、交易金額、交易設備均具有可疑特征,銀行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第一時間提示王女士電信詐騙風險,成功阻斷詐騙行動。據統計,2022年以來,該商業銀行已累計通過反詐系統主動攔截和勸阻被詐客戶近1300戶,保護資金近1.7億元。
螞蟻保有關負責人介紹,該機構研發的“理賠大腦”可智能識別107種醫療憑證,為消費者縮短理賠立案時效,大幅提高理賠審核效率。以住院醫療險為例,保險公司在螞蟻保平臺上的4日結案率達88%。
“利用金融科技解決用戶痛點,完善全流程理賠體驗,對機構和消費者而言是雙贏的選擇。”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相關負責人劉駿說。
提升消費者權益保護水平是金融機構增強業務競爭力的重要一環,是金融機構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金融機構應深入理解監管重點,積極響應監管要求,不斷強化合規經營水平,充分履行消費者權益保護主體責任,提高服務效能,贏得良好信譽,促進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金融服務適老化升級持續推進,對新市民等群體的金融服務力度不斷加大
為了讓百姓更充分、更公平地享受金融服務,近年來,金融服務適老化升級持續推進,為新市民等群體提供的金融服務力度也不斷加大。
不少老年人仍有使用紙質存折的習慣,為更好滿足老年人辦理業務需要,有的銀行在網點加大可受理存折業務的自助設備配置量,同時為行動不便的老年客戶提供上門服務。結合部分老年人使用手機辦理業務困難的情況,有的保險公司實施線上服務平臺適老化改造,面向老年人推出“保險服務代辦”功能,老年人可授權親友代為辦理理賠業務、保險增值業務和查詢保險信息。有的保險公司電話客服可主動為老年客戶接入人工坐席,提供個性化服務。
2021年,原銀保監會印發《關于銀行保險機構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通知》,指導和推動銀行業保險業不斷豐富適老化產品和服務,持續提升適老化服務水平。
“銀行保險機構積極落實相關要求,尊重老年人使用習慣,優化網點布局、保留和改進人工服務,升級智能設備、手機APP,探索開發適老化產品等,積極融入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董希淼說。
新市民金融服務不斷優化完善。中國農業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結合新市民對就業、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多方面的需求,農行提出“521”方案,即做好基礎權益、醫療保險、養老金融、教育培訓、“反欺詐”宣傳這5方面保障,加大信貸投入并優化創業就業金融支持產品和服務,同時提供一體化優質金融服務。不少保險機構則為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網店店主等群體創新推出專屬保險產品。
據記者了解,監管部門也將加快完善適當性管理體系,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構建各類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適當性操作標準,確保把適當的產品通過適當的渠道銷售給適當的客戶。
消費者教育宣傳工作持續加強。9月15日至10月15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聯合開展2023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月”活動。金融監管總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等部門指導各金融機構集中開展“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商圈”的教育宣傳,下沉教育宣傳重心,貼近金融消費者,圍繞日常生活涉及的服務場景和高頻事項,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開展金融教育宣傳。
“加大力度普及金融知識、提示金融風險,引導廣大金融消費者學金融、懂金融、信金融、用金融,有利于提高消費者保護自身權益的能力。同時,有利于引導百姓樹立理性消費投資觀念,結合自身實際需求和經濟狀況合理進行金融消費,營造更好的金融消費氛圍。”董希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