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成效顯著(健康焦點)
9月15日,新疆喀什地區英吉沙縣人民醫院眼科檢查室內,眼科主任劉媛媛(中)和來自山東省濟寧市第三人民醫院的援疆醫生石文芳(右)為患者檢查。 |
10月24日,喀什市乃則爾巴格鎮尤喀克喀孜熱克村,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專家在為村民義診。 |
填補技術空白,受援醫院醫療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推動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受援醫院管理能力持續提升;組織專家走基層,開展義診巡診、帶教查房,把健康服務送到百姓身邊……近年來,我國積極開展醫療人才“組團式”支援工作,一批批醫療專家赴西藏、新疆、青海等地,不斷增進當地群眾就醫獲得感。
中央組織部與國家衛生健康委等相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的醫療人才“組團式”支援工作,先后確定了支援西藏“1+7”(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和7家地市級人民醫院)和支援新疆“7+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7家地市級人民醫院和兵團第一師醫院),共16家地市級及以上醫院。今年7月又啟動了“組團式”支援青海工作,將青海6個自治州人民醫院納入支援范圍。
近日,記者走進新疆喀什,探訪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取得的成效。
先進醫療技術和理念扎根邊疆
在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記者見到廣東省人民醫院援疆專家、心血管外科中心副主任閆新建時,剛好遇上一個女孩來辦公室送錦旗。前不久,女孩的媽媽確診A型主動脈夾層,在閆新建和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外科團隊的協助下,患者經過手術治療轉危為安。
A型主動脈夾層發病兇險、手術難度大,合并各類風險事件如夾層破裂等,病死率超過50%,對手術、麻醉、體外循環技術和重癥監護水平要求很高。過去,喀什地區沒有開展此類手術的能力和條件。
“當地在手術技術、人造血管、血制品等醫療資源儲備方面比較薄弱,醫生和護士對這個疾病的手術和監護經驗也不足。”閆新建告訴記者。隨著援疆工作的深入,他發現,當地主動脈夾層患者因為沒有手術條件,不得不長途轉院。由于路途遙遠和病情變化,患者面臨更大的風險。
“作為一名援疆醫生,我要沉下心,為當地患者解決困難。”了解這些情況后,閆新建立即聯系后方。廣東省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孫圖成帶著體外循環專家和麻醉專家奔赴喀什,很快就順利完成了兩臺手術。
與此同時,閆新建開始搭平臺、建機制,用三個多月時間,與手術室、ICU、麻醉科、藥學部、醫學裝備科、輸血科、醫務部等相關科室溝通,為主動脈夾層外科治療做好全鏈條準備。今年10月,閆新建在受援醫院當地團隊的配合下,主刀完成了兩例A型主動脈夾層手術,患者均恢復良好。
“對于術前危急,術中要經歷深低溫和停循環、手術時間很長、術后并發癥多的主動脈夾層手術來說,外科技術非常重要,患者意外情況的處理和術后并發癥治療同樣不可忽視,所以我們對當地醫護人員開展培訓,讓他們了解主動脈夾層的手術要點、護理知識。”閆新建說,“我們致力于建立一個全面、系統性的治療平臺來進行主動脈夾層的外科綜合治療。”
從邀請廣東的團隊來喀什做手術,到自己在本地團隊的配合下做手術,再到培養喀什本地醫生獨立開展手術,閆新建說:“希望通過‘三步走’,讓先進醫療技術和理念在這里扎根。”前段時間,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外科中心主任阿地力江·阿布都熱蘇力已前往廣東省人民醫院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進修培訓。
醫療人才是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的關鍵。從向受援地選派高水平人才,到受援醫院醫生去對應的支援醫院進修培訓,醫療人才“組團式”支援為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醫療人才“組團式”支援工作開展以來,已向西藏、新疆選派高水平人才3175名,累計為西藏、新疆等幫帶醫療團隊千余個、醫務人員7678名。受援醫院有計劃有步驟地派出了4357名醫務人員到對應的支援醫院進修培訓。
受援醫院管理理念、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
醫療人才“組團式”支援工作開展以來,給當地醫療服務帶來了哪些變化?
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建立了一批特色專科,同時實現了新疆首個藥物臨床試驗基地的突破,建立了首個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和首個自治區臨床醫療研究中心以及首個ECMO(體外膜肺氧合)救治團隊;新疆克州人民醫院建立了日臻完善的120指揮調度信息平臺……從專科發展、團隊建設到機制平臺,受援地的醫療能力和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在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依爾潘·艾山告訴記者,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有“組團式”援疆專家來到科室,帶著當地醫生開展內鏡下止血等微創手術,使內科疾病的診治取得了很大進步。
江蘇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丁強深有感觸。他最近再次回到新疆克州人民醫院,感受到這幾年的巨大變化:“當年略顯稚嫩的年輕醫務工作者,幾年后再次見到,都已經成長為當地的醫療骨干了。”
2017年到2019年,丁強擔任新疆克州人民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這三年期間,醫院編制床位由原來的898張擴增至1500張,手術量增長49%,其中三四級手術量增長20%,門診工作量增加80%,危重病人收治率增長130%,搶救成功率也比以前大幅度提高。
“我們援疆時,目標就是要把當地的醫院建成高水平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加強當地醫療隊伍建設。”丁強說,受援醫院實行“雙主任制度”,即當地的科主任和援疆的主任。前者注重日常工作的推進,后者管業務、管帶教。通過“以院包科”“團隊帶團隊”“師帶徒”的方式,重點支援了30多個專科,有330多名當地醫務工作者和援疆醫生結成了師徒對子。
一批批醫療專家既給當地帶去了醫療技術,也提升了當地的管理理念。丁強介紹,通過加強制度建設、搭建幫扶架構,支援團隊幫助建立健全醫院管理、醫療核心制度、風險管理、績效管理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先后完善各類流程180多項,不斷提高當地醫院醫療管理水平。
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延伸
當下,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力量正在向基層延伸。在新疆,各受援醫療機構和后方醫院通過醫聯體專科聯盟和遠程醫療的方式加大合作,積極推動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工作向縣市區延伸;通過人才選派、業務指導、人員培訓、遠程診療等方式,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流動,目前已實施遠程醫療會診共2.19萬人次,遠程培訓16.2萬人次。
組織專家走基層,開展健康講座,向廣大群眾普及健康知識;在中小學開設健康教育課程,向師生普及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傳染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豐富的健康科普活動,不斷助力提高當地居民的健康素養水平。
不久前,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北京、上海等地的專家來到喀什市乃則爾巴格鎮尤喀克喀孜熱克村,為村民義診。聞訊而來的村民早早就帶著病歷、檢查檢驗報告來到小廣場。
今年16歲的女孩阿衣夏因經常心慌前來咨詢,醫生仔細詢問她的癥狀,耐心為她分析病情。“專家告訴我不用過于擔心,還告訴我心慌時如何緩解。我覺得義診特別好,也特別感謝專家們的付出。”阿衣夏說。
在現場,記者看到,每位專家身旁,還有一名本地醫務人員,幫助專家和村民更好交流。武警新疆總隊醫院名譽院長莊仕華時不時將聽診器遞給當地醫生,邊義診邊帶教。很多專家在耐心解答村民疑問的同時,也傳遞健康知識理念,遇到自己領域之外的問題,還幫助患者聯系相關專家。
提升居民健康意識,將預防關口前移,是專家們的共識。“這次來到喀什,覺得變化很大、發展很快。提高當地醫療衛生水平,一方面需要專家來幫扶、培訓,另一方面,還要強調預防為主,提升當地居民的健康意識。”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告訴記者,很多疾病的早期干預、早期治療效果非常好,要建立完善體檢機制,醫生也要做好健康科普宣傳員。
“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工作,有力推動了當地衛生健康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們對南疆三地州的適齡婦女開展了免費的乳腺癌和宮頸癌篩查,持續推進嬰幼兒營養喂養咨詢指導能力項目提升,進一步改善嬰幼兒營養和健康狀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鄒小廣說,依托“三下鄉”“千名醫師講中醫”“巡邊義診”等活動,健康科普工作正持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