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家三年追蹤研究揭示:睡眠與兒童情緒行為問題密切相關
記者19日獲悉,中國醫學專家利用大型人群隊列,揭示了兒童早期睡眠與情緒行為問題的相關性。他們通過對逾1.7萬名3歲到4歲學齡前兒童,從初入園起為期3年的追蹤發現:這一年齡段兒童睡眠問題得到緩解,可能會有利于其情緒行為問題的改善;而持續存在的睡眠問題或者新發的睡眠問題,與情緒行為問題的發生密切相關。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發育行為兒科江帆教授、王廣海研究員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提示,要高度重視幼兒的睡眠問題,尤其對于持續存在、干預效果不佳的患兒,家長應積極尋求專業醫生幫助。
據了解,最新一期國際權威期刊 JAMA Network Open在線刊登了中國專家的這項研究成果。江帆教授所在的教育部環境與兒童健康重點實驗室長期關注兒童睡眠健康,系統開展了中國兒童青少年睡眠現狀以及睡眠問題的干預策略研究,最終研究成果推動了政策出臺,助力改善學生睡眠健康,研究成果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近年來,江帆教授帶領團隊研究兒童睡眠、身體活動、屏幕暴露等生活方式對兒童健康的影響。在上海市教委大力支持下,團隊建立起上海市兒童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調查學齡前兒童隊列(SCHEDULE-P),深入開展生活方式對兒童健康影響的研究,同時研究成果也在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學生健康睡眠促進工作中得以應用。
“睡眠問題是兒科門診中家長常見的就診主訴之一。睡眠問題與兒童日間過度困倦、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情緒行為問題密切相關。”江帆教授告訴記者,健康良好的睡眠不僅能促進孩子的體格生長,還有助孩子的腦發育、語言、認知及社會情緒發展。
據介紹,盡管已有一些臨床研究項目以睡眠干預為突破口,擬打破睡眠問題與情緒行為問題的惡性循環,但在小年齡兒童中暫未獲得理想的效果。江帆教授指出,在學齡前階段,隨著腦發育不斷完善成熟,兒童睡眠問題和情緒行為問題可能自然緩解,也可能會新發或者慢性遷延,兩者關系錯綜復雜、相互影響。其中,睡眠問題的動態發展變化與學齡前兒童情緒行為問題的關系一直未得到深入研究。
本研究率先揭示了學齡前兒童中睡眠問題與情緒行為問題的動態發展變化規律,發現對于初入幼兒園時即有睡眠問題的兒童,其中50%在幼兒園畢業時睡眠問題仍然持續存在。當學齡前兒童存在持續性的睡眠問題或在這一階段新發睡眠問題,會更容易導致新發情緒行為問題,且已有情緒行為問題會更難消退。睡眠問題的好轉,尤其是睡眠抵抗、睡眠焦慮、睡眠持續時間不足、異態睡眠問題的好轉與兒童情緒行為問題的好轉密切相關。
因此,早期預防和干預兒童的睡眠紊亂,或是預防和干預兒童情緒和行為問題的有效、可推廣策略。這些結果將為指導建立精準睡眠預防和干預體系、指導家長科學育兒、促進兒童睡眠和心理健康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中醫藥已成為參與全球衛生治理和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 用好小柴胡,少去找大夫!掌握10個經典用法,或能成為半個醫生
- 看跨國藥械企業如何用創新方案踐行中國承諾 | 聚焦進博會
- 七國數據統計發現: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者抑郁風險更高
- 63歲女子吃降壓藥7年,卻腦出血離世!醫生:她犯了3個致命錯誤
- 三高、失眠“怕”這菜!抗炎癥、提高免疫力、強身體,常吃好處多
- 央視曝光:這種床墊含1級致癌物!用越久越危險,家里有的趕緊扔
- 復旦兒科攜手華東理工成立兒童健康社會工作聯合研究中心
- 安徽省胸科醫院巡回醫療隊:守望相助 共繪健康藍圖
- 乙肝疫苗技術轉讓35周年,默沙東再赴“進博之約” | 聚焦進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