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不是捂全身!這兩個部位捂太熱,反而易生病!
老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但春天“捂”哪里卻十分有講究,絕不是“不減衣服”這么簡單。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春天哪些部位該暖,哪些該涼,怎么“捂”才能捂出好身體!
第
1
點
—The First—
春天為什么要“捂”
廣告
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
比如說樹,它的能量和它的營養要從根部通過枝干,向末梢枝葉去輸送。
人也一樣,經過了一冬天的養精蓄銳,冬天進補儲存的營養物質到了春天也會從骨髓、內臟向外表輸送,這時候人的腠理毛汗孔就會慢慢開放。
如今天氣暖和了,但冷勁卻還沒完全過去。
春捂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倒春寒可能帶來的健康隱患,如感冒、消化不良、氣管炎、關節炎、心肌梗死、中風等。
身體的熱量調節與季節的環境溫度處于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
在由冷到暖的過度階段,不要太快把它打破,所以春天需要適當捂一捂,為新一年的健打下根基,更好地保護身體的陽氣。
第
2
點
—The Second—
“春捂”要捂對重點
廣告
“春捂”并不是簡單的多穿衣服,需要重點關注身體的幾個部位。
1
捂腰背
腰是腎之府。
腎虛的人,容易出現腰部酸軟、怕冷、尿頻、易疲勞等癥狀。
所以說腰背部的保暖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
到了春天,可以穿一件貼身的背心,或者時常按摩腰部的腎俞穴,可滋陰壯陽、補腎健腰。
2
捂腿腳
唐代藥王孫思邈主張“下厚上薄”。
足部有很多的穴位,影響肝腎脾的要穴都在上面。
一旦遭受風寒的侵襲,全身上下都容易出現毛病。
因此,保護好腿腳對健康十分有益。
穿鞋盡可能穿帶絨的厚底鞋,穿襪子也盡量選擇包裹腳踝長襪。
現在不是臭美的時候,不要早早穿上短褲、短裙,把腿腳捂嚴實點吧。
3
捂肚臍
中醫認為肚臍也是很重要的
肚臍又叫神闕穴,掌管脾胃陽氣。
除此之外,肚臍還有非常豐富的血管。
如果著涼就容易出現胃部痙攣、腹瀉、腹痛等癥狀。
本來胃腸道不好的人,更是要做好腹部保暖,免得三天兩頭鬧肚子。
睡覺的時候也別貪涼,在肚腩蓋個小被子。
第
3
點
—The Third—這兩個部位別捂太熱了
廣告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認識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我國古代養生家提出,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
這兩個在上半身的部位不建議捂太熱。
頭別捂
避免上火
中醫有“頭為諸陽之會”的說法,而實際上體表1/3的熱量確實需要經頭部發散。
同時,頭部也是人體出汗較多的地方,因此頭部熱、不易涼。
春天出行少戴帽子,實在怕冷可以戴防風耳罩,保持頭部涼爽,有利于身體散熱,避免上火。
胸別捂
避免燥熱不安
中醫將心歸為五行中的火,認為心本就有火的特質。如果將胸捂得過熱,外熱接內火,就會導致口干舌燥、腮紅面赤、手足心熱、心情煩躁等問題。
因此,心胸處可以適當涼一些,比如晚上睡覺時,在保證臥室溫暖的前提下,被子不用蓋得太高,露出胸口可能睡得更踏實。
總之,不想以后坐輪椅上,看老伴跟別人跳廣場舞的話,就做好一年一度的春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