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賴床 30 分鐘,狀態真的會更好
先說結論:這句話不完全正確,需要加上限定詞——在特定情況下。
其實,#賴床 30 分鐘可能會變聰明# 的說法源自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睡眠研究雜志》(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上發表的一篇研究,這項研究主要圍繞兩組實驗展開:
1、召集了 1732 個志愿者,然后采訪他們有沒有鬧鐘響了之后睡回籠覺(賴床)的習慣,總結愛睡回籠覺的人有哪些特征;2、找到 31 個習慣性賴床的志愿者,他們在睡眠實驗室里待了兩晚,其中一個早晨他們被允許賴 30 分鐘的床,另一個早晨他們則必須在鬧鐘響起時立刻起床。然后測定他們睡眠、認知、皮質醇及情緒的波動。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這兩組實驗分別說明了什么。
多睡 30 分鐘
可以避免 “犯迷糊”和“起床氣”
首先,賴床是一個普遍現象。
研究者們對 1732 名志愿者進行了調查,發現有 69% 的人至少偶爾會在鬧鐘響后多睡一會兒,他們不是通過使用鬧鐘上的“再睡 5 分鐘”的功能,就是設定多個鬧鐘來延長睡眠時間。在那些經常賴床的個體中,高達 60% 的人表示說他們在剛醒來時會感到非常困倦。
此外,對于那些已經形成了賴床習慣的人,他們平均大約需要 22 分鐘才能最終從床上爬起來,而且平均每 8 分鐘就會設定一個鬧鐘來提醒自己起床。
有些人需要很多個鬧鐘。圖片來源:愛睡懶覺的本文作者
其次,研究者們發現,已經養成賴床習慣的人會受到“睡眠慣性”的影響,在剛醒來時認知能力下降,情緒不佳。
就像老舊電腦開機緩慢一樣,人們從深睡狀態中被喚醒時,大腦的啟動也會顯得格外困難。在剛被喚醒的一段時間內,人們的思維不夠清晰,需要經過一段時間,他們的計算速度、情節記憶精度和工作記憶準確性等功能才能緩慢恢復到正常狀態。
受影響的不僅僅是認知能力,睡眠慣性還可能導致所謂的“起床氣”,使得人們在剛醒來時情緒低落,感到不合群、悲觀和疲憊。不過,這種由“睡眠慣性”引起的不良影響通常在醒來 40 分鐘后自然消散。
有趣的是,如果在鬧鐘首次響起后選擇再額外睡上 30 分鐘,就可以直接抵消 “睡眠慣性”,在醒來時就馬上擁有敏捷的頭腦和好的精神狀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其經歷緩慢且困難的清醒過程,不如多睡上半小時,讓身心得以迅速“開機”,以更佳的狀態迎接新的一天。
為什么年輕人更愛賴床?
那么,究竟是哪些人更傾向于賴床呢?研究者們發現賴床的傾向可能與年齡、睡眠時型以及午睡時長有關聯。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從年齡層面來看,傾向于“再睡五分鐘”的人群平均年齡較那些鬧鐘一響便能立刻起床的人年輕約六歲。此外,他們屬于“夜貓子”的概率高出四倍,且他們的午睡時長略短,平均減少 13 分鐘。
在 2014 年的一項研究中,有 42% 的青少年早晨很難快速清醒,總是要磨蹭一會兒才能起床,而且這一比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
有研究認為,年輕人更愛賴床可能是因為在這個年齡段的睡眠時型最晚,當晚睡傾向與早起上學或上班的需求相沖突時,就增加了他們睡眠不足和早上睡不醒、想賴床的概率。
注:睡眠時型(chronotype),也即睡眠晝夜節律,是指睡眠-覺醒模式以 24 小時左右為周期的變動,可分為早睡早起的“清晨型”(morning-type)與晚睡晚起的“夜晚型” (evening-type)。
多睡一會兒,真的能有效補覺嗎?
那么,當鬧鐘響起后我們按下“再睡五分鐘”的按鈕時,接下來的時間真能有效補覺嗎?
研究者們發現:賴床的時候真的在補覺!同時又不會睡得太沉,能保證被再次喚醒的時候神清氣爽。
睡眠檢測的數據表明,盡管參與者的睡眠在賴床的半小時內受到鬧鐘的干擾,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仍然睡了大約 23 分鐘!此外,由于他們的睡眠主要集中在 N2 睡眠期,幾乎不涉及深度睡眠,因此當他們被喚醒時通常處在淺睡眠期,這保證了他們不會在醒來時感到昏沉和疲憊。
換句話說,額外的 30 分鐘賴床時間就像是一段小憩,其效果與午休頗為相似。
因此,和午休不宜過長一樣,賴床也應適度。如果過度賴床,進入到深睡眠階段,不僅難以被叫醒,就算醒來也可能會感覺身體不適和精神不振。
圖注:對整夜睡眠(左邊)和賴床(右邊)的睡眠分析。TST:總睡眠時間;N2:快速眼動睡眠的第二個階段,此階段睡眠容易喚醒;N3:非快速眼動睡眠的第三個階段,屬于深睡期,相對不易被喚醒;REM:快速眼動睡眠期。來源:《Is snoozing losing? Why intermittent morning alarms are used and how they affect sleep, cognition, cortisol, and mood.》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項研究中的第二個實驗的樣本量較小,因此結論僅可作為參考。如果大家對此感興趣,不妨自行比較一下自己在賴床和不賴床兩種情況下,剛起床時解數學題的速度、記憶單詞的準確性以及情緒及疲勞程度的差異~
參考文獻
- 中醫藥已成為參與全球衛生治理和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 用好小柴胡,少去找大夫!掌握10個經典用法,或能成為半個醫生
- 看跨國藥械企業如何用創新方案踐行中國承諾 | 聚焦進博會
- 七國數據統計發現: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者抑郁風險更高
- 63歲女子吃降壓藥7年,卻腦出血離世!醫生:她犯了3個致命錯誤
- 三高、失眠“怕”這菜!抗炎癥、提高免疫力、強身體,常吃好處多
- 央視曝光:這種床墊含1級致癌物!用越久越危險,家里有的趕緊扔
- 復旦兒科攜手華東理工成立兒童健康社會工作聯合研究中心
- 安徽省胸科醫院巡回醫療隊:守望相助 共繪健康藍圖
- 乙肝疫苗技術轉讓35周年,默沙東再赴“進博之約” | 聚焦進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