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靜事件反思:企業形象輸出必須符合主流價值觀 | 新京報評論
廣告
近來,百度副總裁璩靜(已離職)因為自己的一系列“霸總”言論,引發大量關注與爭議。她在個人社交賬號上發表的爭議言論,也在隨后幾天持續高居熱搜榜。
身為百度公關“一號位”,璩靜這番充滿“狼性”的言論令人大跌眼鏡。坦白講,基于不同利益訴求與現實復雜語境,公司與員工之間的關系存在張力是正常的。但璩靜的言論暴露了一個企業管理者冷漠而功利的價值觀。基于其百度高管的身份與這番言論的倨傲姿態,引發負面輿情并不意外。
一般而言,公關的態度代表著一個企業的基本認知;反過來,公關的價值觀也會被認為是企業價值觀的體現。作為百度價值觀的重要輸出窗口,璩靜此番無疑犯了大忌,也拉低了企業形象分值。
此次翻車事件,或源于當下一些企業嚴重的形象輸出焦慮。媒體報道顯示,此次輿情危機前,璩靜曾在百度公關部內推進“短視頻項目”,要求公關部自她以下全員開通短視頻自媒體賬號。此后,璩靜還交費5980元,向流量操盤公司取經。
應當說,隨著輿論場傳播情勢與傳播結構的變化,企業形象經營的成本也越來越高。自建流量渠道、打造自我IP,就成了一些企業管理層的選擇。此前,雷軍等企業家在個人形象經營上的成功,也給了后來者在這一“賽道”的想象空間。
然而,打造個人IP、輸出企業形象,也不能偏離常識常情與常理,必須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
細究此次爭議言論事件,當事人幾乎將公司利益與員工利益全然割裂,似乎多顧及一分家庭,就會減少一分對公司的投入。在其邏輯中,二者是非此即彼、涇渭分明的關系,缺乏起碼的同理心與人情味兒。
任何一家企業都有形象輸出訴求,社交媒體時代,一些企業也普遍面臨“流量焦慮”。但輸出企業形象,不能劍走偏鋒,更不能走火入魔。璩靜此次在個人社交賬號發表的爭議言論,就表現得太功利、太心急,最終遭到了反噬。
應當明白,靠企業形象輸出賦能的前提,是這家企業擁有良好的“內容素材”。這來源于企業良好的經營局面、積極向上的企業家精神、對員工的良好關懷以及對社會治理的貢獻等。
價值觀是企業的軟實力,也是發展的硬道理。很難想象,一個姿態傲慢、手段強硬、對員工缺乏基本人情味兒的管理者,能夠為公司帶來多大的形象增值。
當然,璩靜此番言論是在其個人賬號上發布的,未必代表百度公司的價值觀。事后,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內部溝通會上也強調,“優秀員工才代表真實的百度”,輿論不必將璩靜的個人言論與百度的企業文化直接畫等號。
但是,如此級別的高管如此公開發言,必然會對企業形象產生沖擊,也必然令公眾對相關企業的價值觀產生懷疑。這也足以為企業文化與價值觀建設提個醒。
一方面,在“打工人”權利意識覺醒、愈發渴求平等的勞資關系背景下,一些企業應該與那種高高在上的管理姿態徹底割席,必須以平視柔性的管理模式與員工相處。
企業應當明白,和諧共生的雇傭關系,不僅不會損害企業利益,還會激發員工潛力,為企業創造更大價值。這實質上也是在構建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
另一方面,企業對外形象輸出必須“三觀正”,學會傾聽與共情,更不能偏離社會主流認知。無論企業規模有多大,管理人員職級有多高,都必須正確感知這個世界的多元性與復雜性,多接地氣,才能不脫軌。
互聯網科技公司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其創造財富、改變社會的使命與愿景為人所稱道。體現在互聯網企業內部管理上,也一直呈現出靈活、開放、平等、包容的現代化模式。盡管眼下增長承壓,但正確的企業文化不能變,更要避免日常管理走向簡單粗暴的一面。
管理學家德魯克有句名言,“企業不是為它們自身而存在,而是為實現特定的社會目標而存在。企業存在的合理性的評判標準不是企業自身利益,而是社會利益。”社會利益有很多維度,但首先應當包括關心善待自己的員工。
- 油價跌勢“崩盤”!11月24日調整后92號汽油,11月25日麥價如何?
- 點燃數字引擎!2024滬港數字經濟協同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江橋舉行
- 順豐沖刺港股IPO,10月旺季營收勁增高達241億元
- 因提供誤導性信息,聯儲證券經紀人被罰!3家券商經紀業務5天共收5張罰單
- 世界鋼鐵協會:10月全球粗鋼產量為1.512億噸 同比提高0.4%
- 臨高開展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
- “持續是一種信仰”中國太保壽險2024年藍鯨協會年度峰會圓滿召開
- 業績增速連年下降,航空工業、中國電科的供應商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助力中小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文化+科技”行業最新政策培訓會舉辦
- 人保健康:因傭金數據不真實等被罰22萬元,年內收多張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