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歲浙江大爺患肝癌,一個月后腫瘤被“餓”死,這是怎么回事?
照理說這個情況是很理想的,劉大爺可以在外科手術中切除病灶,術后也不需要進行放化療。
在進行術前檢查時,發現劉大爺的血小板數值不及常人的1/3,這意味著劉大爺什么都不做都可能出現自發性出血,更別提做手術了,有極大的概率會發生大出血,幾乎所有的有創手術都無法進行。
短時間內劉大爺的血小板也無法恢復正常,但病情不等人啊!在多學科會診下,專家為他制定了新的方案——“餓”死癌細胞。
治療結束后一個月復查,劉大爺體內的癌細胞的確被“餓”死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一、“餓死癌細胞”到底靠不靠譜?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餓死癌細胞”的說法流行了起來。最為常見的說法是癌細胞喜歡吃糖,如果癌癥患者可嚴格攝入碳水攝入的話,體內的癌細胞就會因為能量攝入不足而餓死。
于是,生活中不少人開始極端進行“生酮飲食”,即高脂肪、低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模式,簡單點說就是不吃主食多吃肉類。但是!目前沒有任何確切的對照研究證明生酮飲食會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或控制腫瘤進展。
而且,單從理論上來看,餓死癌細胞這個做法也不靠譜。
相較于正常細胞,癌細胞的生存力要強許多,即便是環境發生了變化、能量攝入不足,它也會和正常細胞搶奪養分。在餓死癌細胞之前,正常細胞已經扛不住先餓死了。
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是腫瘤治療的基礎,減少進食、餓死腫瘤的說法是不科學的!
臨床上所說的“饑餓療法”并不是單純挨餓不攝入食物,而是通過藥物、其他方法來切斷腫瘤的營養供給,患者切不可盲目減少進食。
二、介入治療:真正被證實餓死癌細胞的有效方式
介入治療是指在CT、MRI、DSA或超聲等高科技影像設備引導下進行診斷治療,醫生有了器械的輔助,可清晰觀察到體內器官,并通過穿刺、插管等對病變部位進行治療。
該治療的原理是找到給腫瘤提供養分的血管,將可殺死癌細胞的藥物通過血管注入腫瘤內部,這樣注入的藥物會集中在腫瘤上,起到殺滅腫瘤的目的,帶來的全身反應也會輕很多。同時,介入治療時還能將腫瘤的供血動脈用特制的栓塞劑堵住,令其因為沒有營養供給而餓死。
介入治療適用于不能達到外科手術指征、無法接受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肝癌、宮頸癌、肝肺轉移瘤以及肺癌等惡性腫瘤;同時還能用于血管瘤、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等良性疾病的治療。
相較于化療,介入治療所使用的藥物濃度要低許多,且藥物是直接作用于腫瘤病變部位的,可很大程度減少藥物帶來的全身副作用,術后的恢復期也會快很多。
雖然介入治療對很多疾病的治療有較好的作用,但它也并非萬能方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進行治療前,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與醫生充分溝通,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不能盲目迷信介入治療。
三、體內有惡性腫瘤的人,身體一般會有4個表現
癌癥是預防大于治療的疾病,在日常要多注意觀察身體表現,發現這幾個異常后及時就醫,很可能是癌癥發出的信號。
1、莫名地出血
身體沒有外傷但經常莫名出血,如頻繁便血、咯血或是痰中帶血,都需要警惕可能是癌癥來襲。女性在非經期的時間出現異常的陰道出血,可能與宮頸癌、卵巢癌相關。
2、晨起頭痛嘔吐
早晨4~5點頻繁出現頭痛,到8~9點的時候有所緩解,很可能是腦腫瘤所致。如果腫瘤進一步侵犯到其他腦組織,還可能會引起異常的嘔吐癥狀,在吐完后會感覺好很多。
3、體重驟降
在沒有刻意減重的前提下,體重在短時間內下降>10%,需要高度警惕是罹患癌癥所致。癌細胞在體內會不斷與正常細胞搶奪營養,導致機體明顯消瘦。
4、持續疲勞和乏力
持續感覺到疲勞,很可能是身體對抗癌癥的反應。癌細胞在體內生長、擴散會讓免疫系統被激活,大量消耗能量,這種疲勞感在休息、睡眠后也無法緩解。
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治療癌癥的手段越來越多,不幸確診癌癥的患者一定不要灰心,要及時去醫院咨詢專業醫生的建議,進行規范治療,有很大的幾率可以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