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豬不僅好吃,未來更能“救命”
讓我們一起回顧下:
2024年3月16日,患有終末期腎病(ESRD)的里克·斯萊曼在麻省總醫院通過外科手術移植了基因編輯的豬腎,他由此成為全球首例接受豬腎活體移植的患者;
2024年3月25日,我國西京醫院將基因改造過的豬腎移植到一位腦死亡受者體內,日前腎臟工作正常;
2024年4月03日,世界第一例接受活體豬腎移植手術的美國62歲男性糖尿病腎病引起的尿毒癥患者腎功能恢復良好,已順利出院;
2024年4月24日,世界首例機械心臟泵、胸腺和基因編輯豬腎移植聯合手術在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健康中心順利完成;
2024年5月24日記者從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獲悉,該院近日完成了世界活體人的臨床輔助異種肝移植手術,成功將轉基因豬肝臟移植到了一位肝癌重癥患者身上。
此前,麻省總醫院的手術醫生曾表示,他們相信豬腎至少可以至少在體內工作兩年。
那為什么會出現移植后死亡的現象呢?
器官移植專家、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表示:“患者的死亡原因還是要通過具體的病理分析才能得知,但此前兩名接受豬心移植的患者在移植手術后也都沒有活過兩個月,這說明異種移植在真正進入到臨床應用前,還面臨很多挑戰。”
朱同玉認為,異種移植還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包括:探索更好的免疫耐受誘導策略,關注內源病毒激活等。“針對免疫排斥反應,現在看來超急性(24小時內)排斥反應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但急性排斥反應的問題仍然存在。”
為什么移植的都是豬器官
一直以來,器官移植都是一項醫學難題,不是技術難以攻破,而是供體器官相當缺乏。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世界每年大約有200萬人需要器官移植,但全球平均器官供需比不足1:20。
據估計,我國每年約有150萬人需要接受器官移植治療,但器官捐獻人數僅有約10000人。 腎移植可以說是目前最成熟的器官移植,但腎臟供需關系之間的嚴重失衡已成為限制腎移植應用的主要瓶頸問題。
根據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的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9月,有99522例腎病患者在等候腎源,而腎臟捐獻者只有12652人。
為了開辟新的供體來源,增加移植例數,人們試圖采用與人類遺傳差異性較小的靈長目動物作為人類供體,但由于價格昂貴、飼養困難、臟器偏小,且大多為瀕危動物,還有發生某些人類未知感染的危險,因而實際應用較為困難。
圖源:壹圖網
而用豬作為供體則可能克服上述大部分難題:它們更容易飼養,產仔數多,成熟得更快,6個月就可提供異種供體器官,在器官移植倫理方面爭議也較小。而且豬的器官大小、代謝過程及生理特點等方面與人類相近,豬細胞的基因編輯的克隆技術也比較成熟,有助于較為快速制備多基因編輯動物。
圖源:網易新聞
圖注:主持此次實驗的Robert Montgomery醫生
因此,豬不僅僅作為一種食物,還作為一種特殊“藥物”被寄予厚望,我們也常常能看到關于移植豬角膜、豬皮、豬胰腺細胞、豬心臟瓣膜的成功案例報道。在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的這次實驗中,研究人員將豬腎臟與一名已經腦死亡、以呼吸機維持的志愿者通過大腿血管相連,“幾乎立即”產生了尿液和排泄廢物肌酐,表明豬腎可以正常運作,在人體血液供應和器官的交界處也沒有立刻發生異種移植問題。
圖源:Revivicor公司
圖注:實驗使用的這頭豬由Revivicor公司進行基因編輯,敲掉α1,3Gal基因
而除了免疫排斥反應,凝血功能障礙、生理功能兼容性、腎臟大小差異、潛在感染風險等都是目前豬異種腎臟移植臨床應用的主要障礙,在異種器官移植這條道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源:壹圖網
最后,如果有一天,這些技術難題都被攻克了,你愿意往體內移植一顆動物的臟器,來拯救自己的生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