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為患者加號看病?批量復制的文案毫無價值
廣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面對視頻證據,不乏有網友懷疑:這些高度相似的情節,會不會是子虛烏有的“擺拍”?對醫生而言,下班后給患者加號看病的情況或許確實不少,但這么多人同時在視頻中講述如此相似的情節,連講故事的措辭、語氣都是一個調調,難免令人懷疑這是職業寫手創作的“統一文案”。爭議發生后,一名在網上發布過此類故事的醫生承認:這些內容系其宣傳團隊“添油加醋”所致,拍攝時他只是照著稿子念一遍,今后他會加強此類視頻的監管,督促簽約的MCN機構改正這些問題。
盡管這名醫生的表態有忸怩之處,但基本承認了相關視頻是虛構的。有了這一證據,其他使用相同文案的醫生,就算不愿承認造假,其說辭也已經不攻自破。對此,成功靠這一“套路”收獲人氣的“網紅醫生”自然是最賺的,疏于甄別監管的平臺一方,也嘗到了流量的甜頭。歸根結底,最吃虧的還是那些真心實意相信這些故事的普通網民,他們不僅被人收割了流量,也白白浪費了不少個人感情。
制造這樣一套“統一文案”,并不需要幕后操盤者費太多功夫。因此,我們不免要問:這種技術含量不高的騙局,為什么能騙到那么多人?這其中起到最關鍵作用的,就是那些“念臺詞”的醫生。在網上,一個貨真價實、證照齊全、可查可驗的執業醫師,本身就是一種有力的背書與證明。一方面,醫生這一職業自帶權威光環,客觀上很容易取信于人;另一方面,廣大網民出于對現實的美好期待,主觀上也愿意相信體現醫者仁心的故事。在這兩重因素的疊加之下,文案作者只要稍懂一些引導情緒和輿論的傳播技巧,就不難做出“爆款”。
其實,這種亂象不僅存在于醫療領域。從“講述感人故事”到“教你兼職賺錢”,許多收獲巨量播放的視頻,都能搜出一堆一字不差的“孿生兄弟”。其中,有些文案或許確實有其真實原型,也有一些文案從頭到尾都是胡編亂造。但其共同點,就是瞄準受眾的“淚點”“痛點”“怒點”“爽點”,發動龐大的賬號矩陣,展開“飽和式傳播”。
站在平臺的視角上,單看其中某段視頻,確實很難找到其造假證據,進而判定其違規。但是,當一模一樣的視頻大量出現時,平臺決不能再裝聾作啞,而應及時出手,對此類擾亂網絡信息秩序的做法加以有力打擊。
與此同時,包括但不限于醫生,各行各業的從業者,也應珍惜自己的個人信用與整個職業群體的公共形象,不能為了一點眼前小利,就將誠信原則與職業道德拋諸腦后。在“念臺詞”之前,每個人都不妨問問自己:如果心黑了,這世界還會有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