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去,引進來,蒙醫藥在融合中傳承發展


核心提示:當談起蒙醫學的傳承與發展,內蒙古自治區國際蒙醫醫院(以下簡稱國際蒙醫醫院)副院長特木其樂滔滔不絕。在他看來,各民族醫學的
當談起蒙醫學的傳承與發展,內蒙古自治區國際蒙醫醫院(以下簡稱“國際蒙醫醫院”)副院長特木其樂滔滔不絕。在他看來,各民族醫學的互相學習,共同構建了中醫醫學體系,比如,“灸”就是蒙醫的治療方法之一。
廣告
廣告
“隨著中醫教研的全面發展,蒙醫學也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和傳承。”特木其樂說。
蒙醫學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生活、生產實踐中,在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過程中形成的醫藥科學體系。特木其樂介紹,蒙醫學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如今能夠系統科學全面地發展,離不開內蒙古自治區較早地確立了蒙醫學的醫學培養體系。
1956年成立的內蒙古醫科大學,是新中國在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高等醫學院校之一,為蒙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
如今,國際蒙醫醫院作為國家第二批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建設單位,也致力于發揮蒙醫藥特色優勢,推動“一帶一路”框架下健康領域的多樣化合作,提升中醫藥國際影響力,打造中俄蒙經濟走廊上特色鮮明的中醫藥服務出口品牌。
其中,蒙藥制劑是國際蒙醫醫院立院發展的“金字招牌”,國際蒙醫醫院國家蒙藥制劑中心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指定為“國家蒙藥制劑中心”,設計生產蒙藥制劑品種240余種,制劑劑型10種。

×
6月26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國際蒙醫醫院,醫生正在為患者診療。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石佳/攝
特木其樂表示,蒙醫學已經成為一項專項學科,與現代醫學共同發揮作用,解決人民健康問題,特木其樂是腦病科的專家,如今他正在圍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的治療進行蒙醫藥研究和探索。
與此同時,國際蒙醫醫院的醫生還深入基層,走進百姓家里。2018年,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組建“烏蘭牧騎——走基層巡診醫療隊”,深入內蒙古農村牧區及邊遠地區開展義診活動。六年來,這支健康烏蘭牧騎的行程達26000多公里,服務農牧民群眾近兩萬人次,用實際行動扎根基層、服務群眾。
特木其樂介紹,“我們還通過‘請進來、送出去’的方式,將優秀青年醫生送出去讀研究生、博士,他們畢了業再回到我們醫院。”

×
6月26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國際蒙醫醫院,北京骨科專家出診室里擠滿前來看病的患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攝
2023年7月,北京市和內蒙古自治區還共同發起京蒙協作,提出“醫療倍增計劃”,包括舉辦重點專科建設簽約儀式,共建臨床重點專科,推動北京互聯網醫院落地等措施陸續落地。
據統計,截至當年12月31日,北京專家來呼和浩特出診111人,合計出診217人次,接診患者3097人,完成手術201臺,開展基于互聯網的遠程會診、病例討論、示教培訓126次。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