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青:中國提前建成PM2.5全國監測網
【財新網】(實習記者 張雪豐)中國在2014年共投資4.36億元,在177個城市、552個國控監測點位完成了第三階段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能力建設,提前一年完成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全覆蓋,建成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空氣質量監測網。
以上消息是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在2015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現場會上透露的。4月1日,該現場會在江蘇無錫召開。
按照國務院印發的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及國務院批準的空氣質量新標準“三步走”實施方案。環保部2012年印發了《關于加強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能力建設的意見》,并發布了關于實施《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下稱《標準》)的通知。前兩個階段的建設工作,分別于2012年、2013年完成。
第一階段主要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標準》新增指標(PM2.5、CO、O3 等)監測。第二階段涉及的城市及監測點位包括國家環保重點城市、模范城市在內共116 個城市 449 個監測點位,其中 87 個地級城市監測點位 388 個,按《標準》開展監測,并發布空氣質量實時監測結果。
吳曉青在現場會上還介紹,今后一段時期,國家將繼續加強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和顆粒物來源解析工作。今年10月底前,各省區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將全部建成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系統;今年11月底前,完成北京、天津、上海等13個試點城市源排放清單的編制工作;年底前,基本完成第二階段26個重點城市源解析工作。
吳曉青介紹,機動車、工業生產、燃煤、揚塵等是當前中國大部分城市環境空氣中顆粒物的主要污染來源,約占85%至90%。其中北京、杭州、廣州、深圳城市的首要污染來源是機動車,石家莊、南京的首要污染來源是燃煤,天津、上海、寧波的首要污染來源分別是揚塵、流動源、工業生產。
大氣顆粒物源解析工作就是識別大氣顆粒物來源,找出大氣污染的“元兇”,進而有效地開展顆粒物污染防治工作。
2013年,國務院第39次常務會明確要求環保部門牽頭組織開展大氣顆粒物源解析工作。環保部為此同中科院和工程院建立聯合工作機制,將北京、天津、石家莊、上海、南京、杭州、寧波、廣州、深圳9個城市作為進行第一階段的源解析任務的地方。
上述9個城市中,自2014年4月起,北京、天津、石家莊、上海4個城市就陸續地發布最新的源解析結果。從2014年4月16日北京市發布的PM2.5來源解析最新研究成果來看,北京市全年PM2.5來源中,本地污染排放貢獻占64%-72%,其中機動車、燃煤、工業生產、揚塵為主要來源,分別占31.1%、22.4%、18.1%和14.3%,餐飲、汽車修理、畜禽養殖、建筑涂裝等其他排放約占PM2.5的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