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購按下“加速鍵” 港股底部持續夯實
近期,港股回購按下“加速鍵”。據Wind數據,截至目前,港股市場上已有193家上市公司實施回購,回購總金額超1434億港元。梳理發現,回購金額排名居前的個股中,以騰訊控股、匯豐控股、美團-W等行業“領頭羊”為主。
機構人士稱,港股回購潮洶涌,一定程度上傳遞出市場對港股未來走勢的信心。當前,南向資金延續凈流入態勢,港股底部持續夯實;美聯儲9月降息預期升溫,港股市場面臨的外部環境改善。展望未來,港股市場估值修復空間充足,行情持續性值得期待。
回購金額創歷史同期新高
2024年以來,港股上市公司回購活動頻繁,近期更是按下了“加速鍵”。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2日記者發稿時,2024年以來共有193家港股上市公司進行股票回購,累計回購股份數量為52.48億股,總金額達1434.46億港元。2023年同期,港股市場共計118家上市公司進行股票回購,累計回購股份數量為40.34億股,股票回購的金額累計為533.76億港元。
對比來看,2024年以來,港股市場進行股票回購的上市公司數量、累計回購股份數量、回購金額同比分別增63.56%、30.09%、168.75%。2024年以來港股回購總金額創歷史同期新高,且超過2023年全年的1269.01億港元。
從月度數據看,港股上市公司回購步伐有所加快。7月1日以來,港股回購金額為169.49億港元;1月至6月,港股市場每月回購金額分別為248.58億港元、65.64億港元、181.92億港元、194.35億港元、193.92億港元、380.57億港元。
金融藍籌股和科技股成主力軍
記者梳理發現,各行業巨頭引領了2024年以來的港股回購潮,金融藍籌股和科技股成為回購潮主力軍。
在2024年以來回購金額排名靠前的港股上市公司中,出現了匯豐控股、友邦保險、恒生銀行等金融巨頭,以及騰訊控股、美團-W、小米集團-W、快手-W等互聯網科技領域巨頭。此外,長實集團、藥明生物、百勝中國、中遠海控等各個領域“領頭羊”的回購金額也排名靠前。
在2024年以來進行股票回購的193家上市公司中,有41家回購金額超過1億港元,12家超過10億港元。其中,回購金額突破100億港元的4只個股分別是騰訊控股、匯豐控股、美團-W、友邦保險,期間回購金額分別為603.62億港元、220.76億港元、179.46億港元、148.17億港元,在同期港股市場回購總額中占比分別為42.08%、15.39%、12.51%、10.33%。
估值修復空間充足
從5月底反彈至階段高點以來,港股持續震蕩回調。隨著港股回購潮洶涌,疊加外圍市場環境改善,機構人士對港股后市普遍持樂觀態度。
“港股的估值修復仍在路上。”中信建投證券海外研究首席分析師崔世峰表示,今年港股反彈的持續性已強于2023年春節以來任何一輪行情,但截至5月下旬,恒生指數PE僅恢復到歷史均值與1倍標準差下限之間,港股估值仍具有較強吸引力,估值修復與擴張空間充足,海外資金的系統性回流仍在路上。
崔世峰認為,對于下半年港股行情的持續性可以更加積極。一方面,下半年港股上漲驅動有望逐步切換,國內宏觀經濟修復預期有望成為貝塔行情的主導。另一方面,美聯儲或在9月降息,海外利率環境改善帶動港股分母端邏輯修復,但即便美聯儲降息進程再次低于預期,對港股的負面擾動或依然有限;美股或有高位調整以及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在高利率環境下或有金融風險,也將再次為低估值港股帶來避險海外資金流入。
“中期看,樂觀情況下港股市場有可能出現跨季度甚至更長時間的投資機會,尤其是當美聯儲進入降息周期中期,港股相對美股更容易收獲相對收益。”崔世峰說。
天風證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師、政策研究院院長吳開達認為,港股后續持續性及上漲空間有待更多夯實的基本面數據與之配合,經濟修復驗證期內依舊保持謹慎樂觀態度。
配置方面,吳開達建議,一方面關注股息率較高的公用事業、能源、金融、電信等板塊,即使未來市場波動率有所上升,這些板塊也有望在該環境中提供可觀的相對收益;另一方面,以半導體、互聯網為代表的科技行業仍將是產業轉型的主抓手,相關標的有望從政府支持以及國產替代中受益。
- 油價跌勢“崩盤”!11月24日調整后92號汽油,11月25日麥價如何?
- 點燃數字引擎!2024滬港數字經濟協同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江橋舉行
- 順豐沖刺港股IPO,10月旺季營收勁增高達241億元
- 因提供誤導性信息,聯儲證券經紀人被罰!3家券商經紀業務5天共收5張罰單
- 世界鋼鐵協會:10月全球粗鋼產量為1.512億噸 同比提高0.4%
- 臨高開展創業成果展示交流會
- “持續是一種信仰”中國太保壽險2024年藍鯨協會年度峰會圓滿召開
- 業績增速連年下降,航空工業、中國電科的供應商今日申購 | 打新早知道
- 助力中小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文化+科技”行業最新政策培訓會舉辦
- 人保健康:因傭金數據不真實等被罰22萬元,年內收多張罰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