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到位!混合現實技術讓手術醫生有了“透視眼”
賈一帆(右)團隊借助全息投影智能眼鏡為患者進行脊髓電刺激植入術。受訪者供圖
7月22日,據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息,該院疼痛科副主任賈一帆團隊利用混合現實技術(Mixed Reality,簡稱MR),為帶狀皰疹患者實施了脊髓電刺激植入術,精準高效植入電極,幫助患者解除疼痛困擾,恢復上肢肌力。
7月23日,賈一帆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臨床都在探索將MR技術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此次在脊髓電刺激植入術中的應用在國內還是首次。手術過程非常順利,基本上‘一針到位’,最大程度減少手術創傷、降低并發癥風險;而且手術時間大大縮短,以往需要半個小時,現在幾分鐘就可以完成手術;整個穿刺過程中幾乎沒有使用X射線,減少了對患者及術者的輻射。”
賈一帆介紹,脊髓電刺激植入術需要在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影像引導下連續掃描,從而判斷穿刺的角度及深度,將電刺激電極安全放置到指定神經區域。該手術的順利與否極大依賴術者的經驗及穿刺手感,如經驗不足或因解剖變異導致穿刺困難,需要反復調整穿刺點及穿刺角度,這樣容易增加硬膜外血腫及脊髓損傷概率,并且長時間的X射線掃描產生的輻射,對患者及操作醫生身體健康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
為此,醫療團隊決定利用混合現實技術(MR)完成此次脊髓電刺激植入術。MR技術通過術前CT成像,建立可視化模型、設定好穿刺路徑后,將模型導入可佩戴設備中,實現了手術室中的全息影像和現實手術相互融合。
“患者的解剖結構和穿刺路徑都是可視的,當醫生手上拿的穿刺針和模擬針高度重疊,模擬針就會變綠,順著那個方向穿刺就可以。”賈一帆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混合現實技術讓手術變得非常簡單,醫生很快就能上手。不過,這項技術目前無法提供穿刺深度上的相關數據,需要醫生自主把控,后續工作還在完善之中。”
MR(混合現實技術)是AR(增強現實)技術的進一步發展,AR技術將虛擬信息帶進了真實世界,MR則使虛擬空間和真實空間虛實融合,在真實環境中疊加虛擬內容,增強用戶體驗的真實感。
賈一帆表示,疼痛科疾病治療多以微創為主,需要術者有良好的解剖功底及三維空間結構重現能力,并掌握一定的穿刺技巧。但即便如此,因體位改變、人體結構變化及解剖變異等因素也會導致穿刺路徑差異化。MR技術將身體解剖結構,變成“看得見”的三維空間結構,使操作更為安全、精準。
“目前,混合現實技術在全國還沒有廣泛推廣,但其在慢性疼痛管理中的應用正在逐漸展現出獨特的優勢。”賈一帆介紹,醫院疼痛科已經將3D可視化技術和MR混合現實技術應用到多種疼痛科疾病及微創手術的治療中,如帶狀皰疹后遺癥、三叉神經痛、脊髓損傷等疾病的術中導航,為患者的診療提供了更安全、更精準的個體化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