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探索睡眠醫學神秘魅力 共促國人睡眠健康|致敬第七個中國醫師節·健康中國 你我同行
人為什么會睡?人為什么會醒?睡與醒之間是如何轉換的?睡眠的意義是什么?睡眠的節律是什么樣的?作為國內睡眠醫學領域的資深專家,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精神心理科(睡眠醫學中心)主任、腦病研究院副院長張斌教授帶我們一起探索睡眠醫學的神秘魅力。
從探索神秘到與睡眠醫學同頻共振
睡眠、飲食、運動、良好的心情被稱為四大健康基石。以失眠、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OSAS)為代表的睡眠疾病,被認為是萬病之源。“長期失眠或打鼾的人,容易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焦慮抑郁等軀體、精神疾病,還會帶來很多社會衛生經濟學損失,如直接醫療費用,間接的交通費用、誤工、勞動生產能力下降等。”張斌談及了健康睡眠的重要性。而在他剛入行時,國內睡眠醫學領域正處于剛剛起步的狀態。
“在剛開始選擇睡眠醫學領域的時候,自己對這個領域其實是比較懵懂的,全憑對睡眠、夢境這一神秘領域的一股子好奇。”2002年,張斌進入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睡眠醫學專業就讀博士,開啟了探索睡眠醫學的神秘之旅。在之后的不斷學習深造、臨床實踐中,張斌越來越發現睡眠醫學的價值所在。
這其中讓張斌比較觸動的一件事是發生在2006年。當張斌在中國睡眠研究會的學術會議上報告了一些異態睡眠(夜間睡眠中出現一些異常活動的情況)的學術內容后,央視找到他,希望做一期相關內容的“走進科學”節目,因為彼時大家對異態睡眠這一問題并沒有科學的認識,充滿神秘甚至驚悚感。張斌向節目組介紹了異態睡眠的人群特征:一類是調控睡眠中樞沒有發育好的,如小孩有夜驚、夢游、尿床,到成人基本就非常少,幾乎沒有了;另一類往往是老年人群,正常人在夢境中,肌肉是沒有活動力量的,老人大腦退化后這一功能也可能出現退化,從而出現隨著夢境手舞足蹈、大喊大叫。
“當時節目組也覺得這個內容非常值得科普,專程到廣州,找患者志愿者跟拍了一周。節目播出后,產生很好的影響,推動了很多人對這兩個疾病的認識。”張斌告訴記者,“這件事給我的觸動是巨大的,對于國內睡眠醫學領域來說也有重要意義。從那以后,相關宣傳越來越多,大家對這些疾病有了越來越多的科學認知,見到這樣的疾病也不再驚慌。而在這之前為此去求神拜佛的也不在少數。之后的時間里,國內一直在不斷開展睡眠醫學的規范培訓和教育,醫生們從以前對此類疾病束手無策,到如今將其作為睡眠醫學里的常見病和診療必備技能。我可以說正好搭上了我國睡眠醫學發展的快班車,也越來越覺得自己的工作充滿價值。”
在規范基礎上去創新、去趕超、去領先
張斌曾于2009年、2012年先后赴美國、法國巴黎學習,也是很多國際睡眠醫學學術組織的成員。談及海外求學和國際交流的經歷,張斌認為,最大的感受就是睡眠醫學的診療要從基本規范一點一滴做起,強調診療的規范性。
在推動國內睡眠醫學規范化方面,張斌和學術界專家們做了大量的努力。“這些年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撰寫畢業后教育的教材,包括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即將出版的面向研究生和專科醫生的“十四五”教材——《睡眠醫學》。也撰寫了很多規范診療共識指南,尤其是2016年發布的《中國失眠障礙診療指南》,今年將出第二版。國際睡眠注冊多導睡眠技師培訓項目,為全球職業提供認證。引進和推廣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等。希望把最規范的、最前沿的睡眠領域診療信息同步給國內同行,再通過學協會、專家們自己的影響力進行推廣,讓我們臨床睡眠醫學能一直處在國際規范的行列里,最終是在標準規范基礎上進行創新、趕超和領先。”
當然,目前睡眠醫學的發展仍面臨一些困境。如,盡管從學科分類體系上已經有了睡眠醫學,但目前醫院里還沒有獨立的睡眠醫學科,更多的是精神科、呼吸科兼顧睡眠診療,導致在精神科看睡眠往往以焦慮抑郁為特色,呼吸科以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為特色,而缺乏了對睡眠障礙全面、系統的診療能力。專科教育方面,目前大多數仍是畢業后教育,未納入大學本科教育中,導致很多醫生缺乏系統的睡眠醫學知識。我國地緣廣闊,規范基層醫院對睡眠障礙的診療成為一大難點問題。為此,今年也出版了《基層醫療機構失眠癥診斷和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希望能為基層規范化診療提供指導。此外,一些睡眠問題需要開展睡眠監測,而睡眠監測往往需要一晚上,需要大量人力設備投入,相應的收費卻遠低于國外,成本問題成為很多睡眠中心無法堅持開展下去的原因。“睡眠醫學作為一個朝陽學科,相信在規培、專培、國家醫療體系建設和分類上慢慢完善后,學科必將迎來質的飛躍。”
開展基于臨床問題的科學研究
推動成果轉化
除了對規范診療的關注,張斌帶領團隊針對睡眠障礙臨床問題開展了大量科學研究,發表論文100余篇,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含共同)在Lancet Psychiatry和SLEEP等國際主流期刊發表SCI論文50余篇,他引超過3500次。在他看來,作為臨床醫生,應該基于臨床的問題去開展研究。
張斌例舉了團隊開展的有代表性的系列研究。如關于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張斌團隊大力推薦的一個規范性方法,目前也是公認的治療失眠最有效的方法,通過非藥物的認知與行為調整,就可達到很好的效果。張斌團隊將該療法結合數字化模式,形成失眠數字療法,通過APP等數字端進行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并通過為期3年的RCT研究證明了這種療法可降低失眠,改善一些焦慮抑郁狀態,通過數字化這一簡便手段降低失眠慢性化率。今年團隊在SLEEP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從衛生經濟學角度討論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特別是數字化認知行為治療的價值,對個人及整個醫保支出都帶來了獲益。
張斌表示,通過這些基于臨床問題的研究,可以實現科研成果的臨床轉化,推動相關產業發展,最終是為患者和廣大人群的睡眠健康帶去更多助力。
建立標桿 推動睡眠醫學規范化發展
張斌介紹,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精神心理科是一個全疾病譜的睡眠醫療中心,睡眠相關的幾大類幾十種疾病,在這里都可以被識別、檢查、診斷、治療。該中心通過不斷的運營探索,成為一個獨立運營、可自負盈虧的睡眠醫療中心,為國內睡眠醫療中心建設提供了標桿和運營經驗。中心每年面向全國開放100個進修全系列睡眠醫學診療的名額,同時又有100個短期認知行為治療等專項學習名額,希望通過這種傳幫帶級聯反應的模式,帶動各省區市睡眠醫學的規范化發展。“這也是我們中心的定位:一方面是自身做好規范化的榜樣;另一方面能給全國的睡眠醫學發展貢獻力量。”
多方聚力 共促睡眠健康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里著重提到了睡眠問題,對中小學生的睡眠時間也有了明確要求:小學生9個小時、初中生8個小時、高中生7個小時。體現了國家對睡眠健康的重視。”張斌認為,睡眠問題既是一大類疾病,也是一個社會性問題,需要聯合全社會的力量共同解決。如一些睡眠科普宣傳和數字化認知行為治療的內容,可以通過手機制造商、電信企業等終端,進行睡眠調查或進行一些閉環干預,共同推動睡眠健康。
“失眠的病人都到醫院,醫院就癱瘓了,一定要在居家生活過程中來解決這個問題。”張斌表示,“為此,在新出的《基層醫療機構失眠癥診斷和治療中國專家共識》里,我寫的主要原則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社區治療失眠的基礎;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是可選的方式;藥物放在最后不得已而為之,用藥前需要去專業的醫院科室咨詢,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希望更多人能在社區、能在家里解決睡眠問題。”
- 中醫藥已成為參與全球衛生治理和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 用好小柴胡,少去找大夫!掌握10個經典用法,或能成為半個醫生
- 看跨國藥械企業如何用創新方案踐行中國承諾 | 聚焦進博會
- 七國數據統計發現: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者抑郁風險更高
- 63歲女子吃降壓藥7年,卻腦出血離世!醫生:她犯了3個致命錯誤
- 三高、失眠“怕”這菜!抗炎癥、提高免疫力、強身體,常吃好處多
- 復旦兒科攜手華東理工成立兒童健康社會工作聯合研究中心
- 乙肝疫苗技術轉讓35周年,默沙東再赴“進博之約” | 聚焦進博會
- 安徽省胸科醫院巡回醫療隊:守望相助 共繪健康藍圖
- 央視曝光:這種床墊含1級致癌物!用越久越危險,家里有的趕緊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