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康復是一場馬拉松,一起跑向健康的終點!” | 第十九屆301呼吸疾病學術會議現場報道
會上,專家們圍繞重癥患者呼吸肌訓練、氣切套管拔管的呼吸康復策略、智慧ICU的建設,以及膈肌起搏技術的年度進展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分享了他們的洞見和成果。不僅為醫學專業人員提供了寶貴的知識和經驗,也為患者帶來了康復的新希望。
呼吸康復版塊在《醫師報》直播中心·醫TV直播,并在微博衛生健康、新浪新聞客戶端、海上名醫-上海解放日報、白大街等多個平臺同步直播,共收獲27萬人次在線觀看。
現場部分嘉賓合影
主題分享
黃懷教授
西部戰區總醫院
“重癥患者在監護室內的一周內,肌肉質量可能會損失超過10%。” 黃懷教授指出,重癥監護室獲得性肌無力(ICU-AW)嚴重影響患者的長期生活質量和醫療成本,其中膈肌作為呼吸的關鍵肌肉,其保護和訓練尤為重要。
他提出了減輕呼吸肌不活動、確保自主呼吸和減少肌毒性藥物使用的策略。黃懷教授還分享了吸氣肌訓練和呼氣肌訓練的方法,并提出結合中樞與外周訓練以提高訓練效率。他的團隊正在探索使用膈肌起搏器等創新方法,以期為重癥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康復方案。“通過不斷研究和實踐,我們希望能夠為重癥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呼吸肌訓練方案,”黃懷教授說。
姜宏英教授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
北京康復醫院
姜宏英教授深入探討了呼吸康復在氣切套管拔管流程中的應用,并強調了其在提高拔管成功率中的關鍵作用。她指出,隨著重癥患者數量的增長,氣切套管拔管的需求顯著增加,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期間。
姜宏英教授通過案例分析展示了拔管決策的復雜性,并強調了綜合考慮患者病情、意識狀態和呼吸能力的重要性。她提到:“拔管前的充分評估至關重要,研究顯示,拔管失敗率的降低與拔管前的充分評估密切相關。”
為提高評估的準確性,姜宏英教授介紹了語音閥聯合經氣管測壓法這一創新評估手段,幫助無創判斷患者上氣道通暢性。此外,她還提出吞咽功能不應作為拔管的必要條件,即使吞咽功能不佳的患者也有可能通過其他方法成功拔管。
磨國鑫教授
解放軍總醫院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部
“我們通過文獻計量學分析,認識到個體化和AI智慧化將是重癥呼吸康復的未來方向。我們正在進行有意義的嘗試,以解決重癥呼吸康復中面臨的挑戰。”磨國鑫教授深入探討了重癥呼吸康復及智慧ICU建設的重要性和前景。AR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作為重癥呼吸康復的主要疾病之一,自新冠疫情以來已受到顯著增加的關注。磨國鑫教授指出,未來ARDS研究將聚焦于病理生理理解、個體化評估和生物標志物的應用。他強調,重癥康復面臨諸多挑戰,包括確定康復的最佳時機、個性化康復方案的制定,以及智慧ICU的構建。
磨國鑫教授提出,重癥患者常遭遇的康復問題有膈肌功能障礙、ICU獲得性衰弱等,同時指出了人員和診療規范的不足。他介紹了AI和機器學習在重癥康復中的潛力,特別提到了遠程多學科團隊和智能化終端在早期識別和評估中的應用。磨教授還強調了規范化診療的重要性,并提出通過智慧化管理改善ICU患者體驗和實施閉環管理,以確保患者出院后仍能得到適當的照顧。
韓志海教授
解放軍總醫院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部
“膈肌起搏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已被多項專業指南推薦,并顯示出對呼吸康復的積極影響。”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部韓志海以《膈肌起搏在呼吸重癥康復應用年度進展》為題進行分享。
他指出,膈肌不僅是呼吸運動的動力之源,還具有其他重要功能,如咳嗽、姿勢控制和核心穩定性。膈肌的廢用性萎縮速度是其他骨骼肌的8倍,長期依賴呼吸機的患者若無適當的膈肌訓練,可能很快出現膈肌萎縮,導致呼吸困難。
膈肌起搏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手段,通過電刺激膈神經促進膈肌收縮,預防膈肌萎縮,改善肺功能。臨床研究表明,膈肌起搏可增強膈肌激勵,改善呼吸功能,減少肺部并發癥。
林錦繡醫生
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
林錦繡醫生的研究深入分析了住院患者對呼吸康復的意愿,并探討了影響其實施的關鍵因素與解決對策。她指出,盡管慢性呼吸道疾病在老年人中的死亡率高,且健康中國2030強調了慢性病防控的重要性,但呼吸康復的實施率仍然較低。
研究顯示,患者和家屬對呼吸康復認識不足以及對費用的擔憂是主要障礙。林錦繡醫生引用了調查結果:“在醫生和康復師的治療建議下,愿意接受康復的患者占不到總住院人數的1/3,而患者和家屬覺得自己無需康復,或因費用問題拒絕康復,是未能實施康復的主要原因。”
為提升實施率,林錦繡醫生提出了加強健康宣教、提高醫療專業人員技能和理論水平、優化康復流程等對策。她強調,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提高他們對呼吸康復的認識和信任度,從而提高康復意愿。
盧金梅護士長
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
目前,我國在呼吸康復領域存在專業人才短缺和教育培訓不足的問題,這促使醫院著手開發系統的培訓課程。盧金梅護士長在匯報中詳細介紹了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基于Addie模型構建的肺康復專科護士培訓方案。她指出,隨著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提出,加強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變得尤為重要。
盧金梅護士長強調:“構建一個科學合理且可行的培訓方案對于提高呼吸康復護士的專業能力至關重要。” 該培訓方案以Addie模型為理論基礎,通過分析、設計、開發、實施和評估五個階段,確保培訓內容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我們相信,隨著呼吸康復護士專業能力的提高,將能更好地滿足患者的需求,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目標做出貢獻。”盧金梅護士長說。
王愷鋮醫生
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
王愷鋮醫生分享了一個81歲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康復案例。該患者劉女士,因反復咳嗽和氣短60余年而入院。在之前的治療中,雖然肺部感染得到了控制,但由于缺乏規范的康復指導和規律使用吸入藥物,患者的癥狀在出院后不久再次加重。
王愷鋮醫生指出,“患者的疾病健康教育不規范,存在不規范吸入藥物和未進行疫苗接種的情況。” 患者入院時身體狀況較差,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營養不良,以及多種電解質紊亂。康復初期,醫療團隊對患者進行了全面評估,發現她的主要問題包括呼吸肌力弱、氣道阻塞、呼吸模式紊亂和呼吸效能低下,以及營養和睡眠障礙。
在康復過程中,王愷鋮醫生的團隊采取了多學科合作的方法,包括加強健康教育、改善營養狀況、適當使用安眠藥物以及進行呼吸肌力訓練。通過這些措施,患者的氣短癥狀得到了緩解,呼吸肌力有所增強,日常生活能力也有所提高。
王愷鋮醫生強調,“在康復的遠期,我們的目標是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能夠自主調節呼吸頻率,并在不吸氧的情況下維持血氧飽和度。”
“本次會議讓我對呼吸康復領域的最新進展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期待在未來的臨床工作中運用我獲得的知識。”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樊永苗醫生對會議內容的精彩和深度表示贊賞。她被專家們在COPD、重癥肌無力和氣管插管拔管患者呼吸康復方面的研究工作所吸引,尤其是他們如何通過分享病例經驗和效果,為不同患者的耐受程度制定個性化方案。樊永苗醫生特別提到盧金梅護士長建立的呼吸康復團隊,為患者提供了更專業的康復指導。她表示,這次會議不僅增進了她對呼吸康復的認識,也激發了她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的熱情。
根據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的調查顯示,重癥患者對康復的認知和接受度較高,尤其是那些經歷過長期住院治療的患者。李玉柱教授認為,康復服務的推廣需要政策支持、理論指導和實踐操作等多方面的努力,并且由于康復服務的跨學科特性,醫療人員需要不斷學習和適應。
目前,李玉柱教授和他的團隊正致力于在醫院內部建立規范的康復服務流程,希望通過示范效應吸引更多醫療機構參與。同時,他們也在探索將康復服務擴展到其他科室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