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得癌癥,醫生提醒:做飯時的4個壞習慣,千萬別再做了
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兩人都確診了肺癌晚期,這一結果讓姐妹兩目瞪口呆。
“油煙里的丁二烯等物質都是一類致癌物,再結合兩姐妹的生活習慣,廚房油煙很可能就是兩人得肺癌的罪魁禍首。”醫生感慨地說道。
做個飯、炒個菜還能得癌癥?
實際上,做飯的幾種壞習慣如果不改,不單是炒菜人,連全家都要將面臨致癌風險。
一、做飯的2個壞習慣,或是癌癥“幫兇”
1、鍋冒煙才放菜,當心致癌物!
炒菜的時候,你是不是習慣等鍋里的油冒煙了,才把菜放進去炒?
武警廣東省總隊醫院營養科主任曾晶表示,烹飪油都是由多種脂肪酸構成的,不同結構的脂肪酸煙點不同。
在過去,由于提煉油的技術不夠,油里雜質較多,煙點低,容易冒煙。現在常用的精煉食用油,煙點已經在200℃左右。所以等到油鍋冒煙的時候,說明溫度已經很高了。
而油鍋溫度高除了會破壞蔬菜的營養價值,還會增加人體吸入油煙的風險。油煙里含有300多種有害物質,其中苯并芘等屬于有害致癌物質,長期吸入油煙會導致人體出現病變,輕則引起慢性咽炎等疾病,重則可能引發癌癥。
那么怎么判斷油溫是否合適炒菜呢?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可以放一根蔥絲先下去試探油溫,當蔥絲周圍冒泡、翻滾,卻沒有馬上變焦,這樣的油溫就適合炒菜了。
2、炒完菜不刷鍋,增加致癌風險!
很多人炒菜的時候有這么一個習慣,前一道菜炒完后,不洗鍋直接炒下一道菜。然而這看似方便的一個環節,其實隱藏著一個健康隱患,那就是殘存的油脂和食物殘渣。
事實上,炒過菜的油鍋即便看著非常干凈,上面也會附著一定量的油脂和食物殘渣。所以當這些油脂和食物殘渣再經過一輪烹飪,隨著油溫越高、烹飪時間越長,鍋中就越有可能生成丙烯酰胺等有毒物質,久而久之會增加致癌風險。
出于健康考慮,炒完菜后應該等鍋具降溫再開始洗鍋。洗鍋的時候還要注意將食物殘渣清洗干凈,避免殘留。
二、這種油再香也別吃,專家呼吁:是癌癥加速器
“地溝油”對身體不好,而“回鍋油”的風險其實也不小。
很多家庭油炸食物后,出于不浪費的原則,會將油留著下次用。但研究發現,“回鍋油”對身體的危害可大了。
此前,伊利諾伊大學的科學家開展了一項回鍋油跟老鼠健康的實驗。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發現,小鼠在長期攝入反復使用的食用油后,基因的表達狀況會出現改變,促進乳腺癌的發生。
除了“回鍋油”之外,浙江省腫瘤醫院提醒,還有3種油也不建議吃。第一種是棕櫚油,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的一篇研究表明,富含棕櫚油的食物會促進癌癥轉移。其次是自榨油,自榨油的制作過程缺乏深度加工,導致了黃曲霉素的殘留,食用后會增加肝癌風險。最后則是長期開封的油,油開封后建議3個月內吃完,否則有變質、感染風險。
三、砧板用久比馬桶還臟,99%的人都清洗錯了
砧板不洗,會有什么后果?北京一位王女士用她的親身經歷,給出一個血淋淋的教訓。
從2013年起,王女士一家四口相繼患癌去世。百思不得其解的醫生對此進行了大量的分析實驗,最后發現罪魁禍首居然是廚房里的砧板:上面有大量的黃曲霉素。
原來,黃曲霉素是國家衛生組織認定的一級致癌物。跟它的毒性和致癌性一樣強的,是它的生命力。黃曲霉素不怕沖洗、不懼熱水,甚至油炸也不能消滅它。能夠對付它的是280℃的高溫,然而尋常的家庭大多沒有這個消毒條件。
除了黃曲霉素,砧板上還有大量的細菌。全球衛生理事會的一項調查顯示,砧板隱藏的細菌比馬桶多200%。
所以大家平常要做好砧板的清潔,并定期更換。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準備兩塊菜板,將蔬菜和肉類分開處理。
四、 “奪命電飯鍋”被央視再次曝光,不僅有毒還致癌
眾所周知,電飯煲內膽的主要結構就是:鋁制內膽+涂層。其中,涂層多是聚四氟乙烯等全氟類聚合物。而央視的節目正是圍繞著這種涂層進行實驗。在研究中,大家發現當溫度上升到300℃的時候,這個涂層就會生成一種具有毒性的永久性化合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電飯煲正常使用的時候,溫度不會超過180℃,可見這個涂層并沒有問題。
但這也不意味著電飯煲就絕對安全了。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鮑秀蘭在文章中提醒,如果電飯煲內膽涂層脫落了,那么就要換鍋了。這是因為磨損的鍋可能會讓涂層內部的助劑、金屬鋁等不安全物質溶出。長此以往會對人的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都造成不良影響。
總之,健康烹飪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對家人負責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