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過程中身體到底經歷了什么?
經歷全麻的患者被問起全麻的經歷,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大夫在我口鼻上扣了一個面罩,對我說‘別緊張,深呼吸’然后就暈暈乎乎睡著了,進入美妙的夢鄉…直到聽到耳邊遙遠的聲音傳來,好像有人呼喚我的名字‘某某睜眼’,然后就暈暈乎乎醒過來,手術就結束了。那么患者在全麻過程中到底經歷了什么?
全麻麻醉是現代麻醉學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麻醉方法。其定義是指在手術時,醫生使用靜脈注射和呼吸道吸入等方式,將麻醉藥物輸送到血液循環系統并最終到達大腦,從而實現暫時抑制中樞系統的作用,使患者進入無意識狀態并消除全身疼痛,抑制各種反射,方便于醫生操作。
人們在全身麻醉過程中要經歷三個階段,誘導期、維持期和恢復期。就猶如飛機的起飛,飛行和著陸。麻醉師就像機長,駕駛載著患者安全的航班,平穩起飛,控制飛行,安全著陸。當患者還在病房等待手術的時候,我們有專業的人員負責核實患者基本信息。然后接進手術室,由手術醫生,麻醉醫生,巡回護士三方再一次核查患者信息,確認無誤后,由巡回護士建立靜脈通道,麻醉醫生連接各種監測設備,監測基本生命體征。做出麻醉前的患者的基本評估,必要時麻醉師還會進行橈動脈穿刺置管,術中進行有創的動脈監測血壓。一切準備就緒,就可以開始麻醉之旅。
首先進入麻醉誘導期(起飛階段),麻醉誘導的目的就是使病人從清醒狀態轉變為麻醉狀態的過程。通常使用鎮靜催眠藥、全麻藥、鎮痛藥、肌松藥,病人幾分鐘會發生如下變化,意識由清醒到消失,呼吸由自主呼吸到停止,痛覺消失,肌肉松弛。此過程需要氣管插管或置入喉罩,用呼吸機控制呼吸代替病人自主呼吸。麻醉誘導期間,病人的生命體征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需嚴密監護,隨時處理可能發生的異常情況。
麻醉誘導期過后,進入麻醉維持期(控制飛行),外科進行手術治療,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用一定的麻醉藥維持一定的麻醉深度。通常有靜脈全麻藥,吸入全麻藥,復合鎮痛藥,肌松藥。并根據手術需要調整麻醉深度和藥物對病人的影響調整藥物劑量。在維持階段進行嚴密監測,隨時觀察手術操作對病人生命的影響,處理術中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如大出血、藥物高敏反應等),治療合并癥,維持生命體征平穩,調整體內環境的穩定。隨著越來越多的高齡、危重或疑難患者實施復雜手術的需求量增加,在保證患者術中舒適不疼的同時確保他們平穩的度過手術階段并在手術后順利的從麻醉狀態恢復到正常生理狀態,并非那么容易,尤其對那些本已很脆弱的生命,術中隨時做好搶救的準備。
當手術結束后,病人進入恢復期(也就是飛機著陸期),麻醉藥物停止使用,隨著病人體內麻醉藥物的代謝排出,麻醉藥物濃度逐漸降低。麻醉藥物濃度降到一定程度。患者的意識逐漸清醒,自主呼吸也逐漸恢復,這時生命體征仍然被持續監測,當患者呼吸功能恢復較好,就會拔出氣管導管或喉罩,然后將病人送到麻醉恢復室進行觀察。當患者達到離開恢復室標準的時候由麻醉醫生,手術醫生,手術室護士共同護送回病房。整個麻醉過程就像睡了一覺一樣。但是在全麻過程中,患者可能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夢境和情緒體驗,這對患者的心理狀態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家屬需要給與患者足夠的理解和支持,傾聽他們對情緒的宣泄和調節積極面對手術的恢復過程。
全麻對于對于很多人來說,可能充滿了未知和恐懼,因為讓人完全失去意識和控制,這的確是一種挑戰,但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全身麻醉并不等同于死亡,它是為患者在手術期間感受不到疼痛,從而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患者和家屬在面對全麻時,需要正確的理解和認識,相信醫生和麻醉師的專業能力,同時也積極配合他們工作,這樣才能夠順利度過全麻過程,迎來手術的成功和快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