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熱乎飯的“科技范”:數智化養老助餐模式落地生效
一人餐實在難做,買菜不方便,吃完收拾還麻煩……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吃飯難”問題日漸突出。一個人吃飯,做多了吃不了、做少了營養不均衡。特別是對于一些獨居、留守老人來說,能夠準時吃上一口熱乎飯菜不是一件容易事。
破題:老年助餐邁入“AI時代”
隨著人工智能的加速發展,智慧養老場景正在加速落地,為破解“舌尖”養老難題提供了新可能。依托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智能烹飪設備+即烹生鮮食品+數字化服務平臺”的萬德廚愛心食堂模式在廣西、廣東多地落地生效。AI加持,老人們得以樂享幸福“食光”。
臨近中午,在廣西高嶺村愛心食堂,77歲的曾鳳珍和兒子姜長健要了一份餃子。志愿者拿著一盒即烹生鮮餃子到智能烹飪設備前掃碼,按照操作提示將餃子放進烹飪箱,輕觸屏幕上的“開始”按鍵,短短幾分鐘,一份熱氣騰騰的餃子便出鍋了。“我年齡大了,孩子早些年因車禍落下殘疾,平時做飯不太方便,自從村里建起了‘愛心食堂’,我們就經常來這里吃。”曾鳳珍說。
自2023年1月開業以來,高嶺村攜手愛心企業,以愛心食堂為載體,創新“美食分享+第一書記視頻帶貨”形式,既實現了助農增收,又反哺了愛心食堂,保障其可持續運營。高嶺村第一書記張智翔表示:“我們現在這套模式既不受場地的限制,又對人力要求很低。智能烹飪設備做餐食、工作人員派餐、老人們領餐,半小時左右就能為60—70位老人提供暖心午餐。而且我們的食品由愛心企業供應,食材來源安全,品類也豐富,老人能吃得放心。”
廣告
高嶺村第一書記張智翔引導老人掃臉取餐。蘭茜攝
鮮肉馬蹄蒸餃、排骨臘味鍋巴飯、番茄肉醬面條……愛心食堂里的“即烹生鮮食品”品種可不少。30多種餐食輪番“上陣”,讓老人吃出心意,也能吃出新意。“這里的花樣多,很多菜我都吃過。我最喜歡吃蒸餃,味道特別好。”大黃村愛心食堂里年逾七十的村民黃國光樂呵呵地說。
老人在愛心食堂用餐。黃強攝
相較于傳統助餐食堂,萬德廚愛心食堂無需配備后廚,有效降低了人員成本、管理門檻和安全隱患。具備當天投放、當天運營的落地能力,可有效解決傳統助餐食堂投入高、工程量大、耗時長、持續運營難、管理復雜等難題。
展望:數智化養老助餐從“有”到“優”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底,我國大陸地區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總量為2.96億人,占總人口的21.1%;預計到2050年前后,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人,占總人口的34.9%,8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1.5億人。
發展農村養老服務事關億萬農村老年人幸福生活。民政部、農業農村部等22個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靈活多樣開展助餐服務。
萬德廚愛心食堂的落地,開啟了農村數智化養老助餐之路。接下來,數智化養老助餐,如何實現從“有”到“優”?
數智化養老助餐模式下的愛心食堂要想運營持續向好,場地、資金、菜品三個方面十分關鍵。為此,萬德廚愛心食堂探索出采用“生鮮營養配餐+智能烹飪+愛心連接+政府在線化管理”的運營模式,通過數字化服務平臺,將社會慈善力量、食品供應商、受助群體等角色有效連接,實現數據全程在線化,可視化管理。既能降低運營成本,又可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從而實現低成本、可持續、可復制。
智能烹飪設備搭載了AI大腦,能夠記錄日常烹飪數據并進行智能分析判斷,及時掌握食堂運營數據。而實時在線化的數字化服務平臺,可實現食品、烹飪、捐贈、資金使用全過程的公開透明。
廣告
愛心食堂數字化服務平臺。蘭茜攝
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調研,愛心食堂搭配以生鮮食品為核心的標準化原材料體系,通過先進的數字化菜譜系統,可實現食材采購、庫存管理、菜品制作等全流程的精準控制。既能提高供應鏈的整體效率,也能確保了食材的新鮮和質量。據統計,萬德廚愛心食堂數字化老年助餐服務模式推廣以來,已在廣西、廣東、江蘇等多地應用,目前已累計成功落地運營120家。
在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的援助下,新合村成立廣西首個“樂齡之家—幸福食堂”。人民網記者 朱曉玲攝
在即將到來的“2024深圳(國際)通用人工智能大會暨產業博覽會”上,萬德廚數智化老年助餐服務模式將亮相“AI時代—新質生產力助力老年助餐服務論壇”,更多AI時代的助老成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