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沒了膽囊,身體會有什么變化?3種后果或會找上門,能不切別切
6年前,林大叔因為為上腹部疼痛,去到醫院檢查后發現膽囊結石,最后做了膽囊切除手術。之后他就一直很關注無膽囊的科普,經常在網上看到消息稱:切除膽囊后腸癌發生率會提高4倍。
前段時間,林大叔感覺自己腹痛,吃了消化藥也不管用,心有疑慮的他立刻就來到醫院檢查,結果確診為腸癌,知道結果后的林大叔后悔不已。
為什么就這么巧合,難道切除膽囊后真的會患上腸癌嗎?今天就來好好講一講。
一、查出膽囊結石,膽囊是保留還是切除?
膽囊結石顧名思義是指出現在膽囊內的結石,該癥在臨床上十分多見。我國膽囊結石的發病率約為8~10%,其中女性的發病率要高于男性,且發病率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
肝臟產生的膽汁會在膽囊內貯存和濃縮,當其中的膽固醇和膽汁酸濃度改變或其他造成膽汁淤滯的情況發生,就會導致膽囊結石的出現。
中山三院肝膽外科副主任林楠表示,肥胖癥、糖尿病、肝病或快速減肥、口服避孕藥、懷孕、有膽結石家族史等危險因素,都是膽囊結石的危險因素。
大多數膽囊結石患者沒有癥狀,稱為無癥狀膽囊結石。想要發現膽囊結石主要靠臨床表現和超聲檢查,那體檢時發現了膽囊結石,要怎么做呢?
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普外科行政主任范育林指出,對于無癥狀的成年人/兒童膽囊結石,應密切觀察隨訪;對于有癥狀合并相關并發癥的患者,則應該選擇進行膽囊切除術。一些患者結石數量多且直徑>2~3cm、伴有>1cm的膽囊息肉等,有較高的癌變風險,也要考慮膽囊切除術。
很多人不能接受膽囊割除,認為膽囊是身體的一部分,只是取下結石而已沒必要將膽囊都切了,可以保膽取石,這有道理嗎?
臨床上不推薦進行任何形式的保膽取石,因手術取石很難完全取干凈。且長了結石的膽囊壁會粗糙增厚、收縮功能也會下降,手術無法改善這種情況。在術后傷口愈合后形成的瘢痕,會成為結石再次生成的土壤。
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膽囊一般不會隨意切除,但已經生病的膽囊無法完成正常的膽汁儲存、濃縮、排放,保留后反而容易引起各種并發癥,切除反而比保留好。
二、切除膽囊后,會得腸癌嗎?還能活多久?
很多人擔心切除了膽囊,就少了一個器官,對身體會有很大影響。更有說法稱,切除膽囊后,得腸癌的風險會大大增加,真的是這樣嗎?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醫師吳印兵表示,切除膽囊和腸癌發生其實沒有太大的關系,目前沒有相關的科學研究顯示二者有必然聯系。
相反,膽囊結石,特別是體積比較大的結石(大于3cm),已經明確是膽囊癌的高危因素。
罹患膽結石的患者幾乎都伴有膽囊慢性炎癥,長期慢性炎癥刺激會讓膽囊局部黏膜損傷,活化膽囊的自身修復機制,讓黏膜持續處于增生狀態下,反而容易促進膽囊癌發生。研究發現,約有85%的膽囊癌患者伴有膽囊結石,罹患膽囊結石的患者發生膽囊癌的風險是普通人的13.7倍。
膽囊切除術在臨床上已有100余年的歷史,長期觀察表明切除膽囊后不會給身體帶來過大的影響。但少數患者會出現異常癥狀,這3個很常見。
1.消化不良,腹脹、腹瀉
膽囊切除術后,膽汁沒有地方儲存只能不斷進入腸道內。日常在進食了高脂肪的食物后沒有膽汁促進消化,可能會引起脂肪瀉、脂溶性維生素缺乏,表現為腹脹、腹瀉以及消瘦等癥狀出現。
2.堿性反流性胃炎、食道炎
膽汁持續進入腸道內,會導致其反流入胃的機會增加,容易增加食道炎、胃炎的發生風險。
3.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
在手術后的幾周或幾個月內,患者可能會有上腹部、右下肋部疼痛不適,嚴重的可能會出現膽道感染逆行向上擴散,誘發寒戰高熱、黃疸等不適。
三、不想沒了膽囊,日常生活要避開4點
膽囊結石分類較多,如果膽固醇超標嚴重,就會形成膽固醇結石,膽色素成分較多,就會形成膽色素結石,還有碳酸鈣、磷酸鈣或棕櫚鈣為主要成分的少見結石。
如果不想患上膽囊結石,就得避開4個“促結石”習慣。
1.不吃早餐
當人體攝入食物后,身體會發送信號給膽囊,讓其排空膽汁助消化,如果不吃早餐的話,就會導致兩餐之間的間隔時間太長,膽汁長期儲存在膽囊中,容易造成膽汁淤積,誘發結石。
2.長期吃素
長期的素食會攝入過多的纖維素,妨礙膽汁酸重吸收,造成膽鹽濃度下降,另一方面,長期吃素普遍維生素A和維生素E的攝入不足,這兩種維生素缺乏容易造成膽囊上皮細胞脫落,共同引起膽結石。
3.食物熱量過高
攝入大量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會導致膽道內的膽汁膽固醇過于飽和,時間長了也容易形成結石。
4.蔬果不洗就吃
細菌感染是造成膽色素結石的重要原因。蔬果表明會殘留有很多細菌,沒有徹底洗凈或直接不洗就吃,會增加病從口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