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互聯網與金融相向而行
【財新網】(專欄作家 董俊峰)最近,“互聯網+”成為全社會及產業界的熱詞。之前看過雷·庫茲韋爾的《奇點臨近》,這書本來是講人工智能如何從量變到質變,最終會在一個臨界點超越生物智慧。之所以想起這本書,是覺得互聯網金融喧囂了這三年,也開始從概念到實踐,從點狀創新到規模爆發,有了一個實質性的發展。而中國經濟目前正在面臨三期疊加的陣痛,政府部門和實體經濟都在尋找新的增長點,“互聯網+”能不能成為傳統產業(包括金融業)轉型升級的引擎?筆者提出了相關問題,其實很多問題也并沒有想出答案來,希望借此陋文與諸君請教。
“互聯網+”的通俗本質是建立更大范圍的高效連接
為什么會有“互聯網+”的概念?什么是互聯網的本質?大家可能想到耳熟能詳的開放、平等、交互、協同、跨界、自生長、奇點爆發,這些毫無疑問是大家總結出的互聯網的特質。小米的雷軍在談到“互聯網制造+營銷”的精髓時,又提煉出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多年的互聯網觀察和實務操作體會告訴我,“建立更大范圍的高效連接”,其實是互聯網最通俗的物理底層和邏輯意義上的本質。
說了那么多互聯網的好處,其實,互聯網最大的貢獻是通過點與點的連結,最大程度消除信息的不對稱,而這些連接著的點不再是孤立的,而這些點本身就成為互聯網絡中的結點。
我們來看看通訊的簡史。人類歷史上,為解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連結問題,發生了很多次通訊工具的迭代。從面對面報信(馬拉松的起源可以佐證)、信件(鴻雁傳書),到電報、電話,再到后來的短信、email、微博、微信,信息的傳遞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就是從孤立的點對點,到了網絡上的點對網絡上的點相連結,乘數效應積聚,產生了乘法大于加法的幾何級數增長(睡蓮快速覆蓋池塘水面的效應)。
物與物的連結,靠交通工具。從人力車到牛車,從馬車到火車,從汽車到飛機再到火箭、飛船。但你會發現,從20世紀中葉到現在,交通工具及技術實際上沒有革命性的變化,而信息業則隨著互聯網的誕生而突飛猛進,一日千里。
信息,有其虛擬性和適合數字化傳播的特質,而計算、存儲和軟件應用為代表的信息科技技術有一個摩爾定律。計算能力如此快速提升,而通訊技術從模擬到數字,從有線到無線,尤其是當移動通訊技術誕生之后,從2G到3G再到4G,數據傳輸的帶寬不斷線性增長,同步滿足著信息日益爆炸的網絡基礎設施需要。
今天的IT和通訊技術,從基礎設施層面滿足了互聯網建立更大范圍高效連接的特性發揮,這是“互聯網+”的物理基礎。試想,如果在一沒有寬帶網絡,二沒有無線基站覆蓋的山間村落,你如何和村民談“互聯網+”呢?
互聯網時代的要素稟賦發生了什么變化?
經濟學上,把推動生產力發展關鍵要素的數量和密度稱作“要素稟賦”,如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現代的社會化規模大生產,要滿足工業社會的工具化需要,必須有勞動能力的產業工人、有從事大規模生產的能源(電能)、有生產的物理承載物(土地和廠房)、有直接和間接融資支持擴大再生產。傳統市場經濟理論支持供求平衡,當供給不斷增加而有效需求萎縮時,就會出現生產過剩,社會資源浪費、經濟運行效率下降。
互聯網時代的社會生產要素稟賦,又增加了一維,即信息的快速傳播與協同共享以及信息的高效加工利用(大數據)。工業社會基本上是兩維的度量,時間與空間。時間的維度,是指生產效率(制造資源聚焦在生產地)與流通效率(快速到達消費地);而空間的維度,是指從生產到市場流通環節再到終端消費的物理位移。到了信息時代,時間和空間的度量依然存在,但是在時間的序時傳遞和空間的有序移動之間,互聯網和移動通訊做到了時間和空間上的穿插和非有序排列組合。就像熱力物理學上的“熵”定律一樣,看似無序、跨界以及跨越時間和空間的信息流動,帶來了信息傳遞、物流、供應鏈的大規模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同時大大提升消費者的“情懷”體驗。這就是我所思考的“互聯網+”時代具有爆炸威力的新要素稟賦。
從目前的觀察看,目前的三維空間,到了未來會不會成為四維?人和人的實時連結問題,被互聯網解決掉了(人和人之間可以跨越空間溝通);而人和物的連結,看似被電子商務和智能供應鏈部分解決了(物流和供應鏈管理,部分解決了人和物的連結,但還做不到實時);而物與物之間的鏈接,需要物聯網來解決(所有物質都被打上數字標簽,通過傳感器和識別系統來進行數字化管理)。
人、時間、空間之外,多了一個可識別、可實時互聯通訊、可自由穿梭在舊三維空間的數字流,建構成為新的生產要素稟賦。
- 下一篇:中國萬億級社區O2O:得家庭者得天下
- 上一篇:暴雪維權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