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改革故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為西北腹地新生兒保駕護航
“即便是位于西北腹地的寧夏,如今,早產兒的緊急救治和精細管理,經過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已經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寧夏婦女兒童醫院執行院長侯新琳欣慰地說。
這樣的“高度”曾是當地醫院難以企及的。該院新生兒科主任紀永佳說,護士剛開始只能通過鼻飼管給小患兒每次喂0.5ml母乳,每天要稱體重、計算尿量,操作要輕柔,減少聲音、光線等刺激……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團隊的共建下,本院的醫護人員都能精準調控每個環節。
兩地醫院的牽手源自于我國提出的建設一批高水平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舉措。兩年前,寧夏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正式合作,由自治區政府主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作為輸出醫院,原寧夏婦幼保健院更名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寧夏婦女兒童醫院,作為依托醫院,雙方共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目前,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寧夏婦女兒童醫院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個,也是自治區唯一一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與以往的醫療幫扶不同,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是針對疾病負擔重、死亡率高、患者外轉比較多的病種來選醫院,輸出醫院真輸出,依托醫院真心干,打造區域醫療服務的“高地”。
新生兒是全生命周期的起始點。作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內科主任醫師的侯新琳,在新生兒腦損傷診治領域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2023年接到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任務后,來到寧夏銀川,為危重新生兒救治把關。
“首要的工作是‘強硬件’,這離不開整個團隊的努力,以及完善且持續的機制。”侯新琳說,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常駐依托醫院的醫護人員共有40余名,每年還有醫護人員到寧夏進行為期一個月或三個月的派駐。
短期內,僅在新生兒科就先后實現了多項救治技術“零的突破”:首次在寧夏開展吸入一氧化氮治療新生兒肺高壓、歐瑪亞(Ommaya)囊植入治療新生兒腦積水、新生兒連續腎臟替代治療、床旁振幅整合腦電圖檢查……醫院由此實現了新生兒腦病、新生兒遺傳代謝病、超早產兒精細化管理等疾病的規范化治療與閉環管理,創建了產前、產時和產后一體化圍產管理模式,建立了新生兒腦損傷防治體系。
“去年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派駐了??谱o士,對整個科室PICC置管術進行系統培訓和考核,這項技術被稱為‘早產兒的生命線’,能夠為早產兒,特別是極低、超低體重兒提供中、長期的靜脈治療通道,目前醫院已經有一批護士獲得操作資質。”該院新生兒科護士長張琳娟說。
兩年來,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醫療服務能力逐步增強。截至目前,該院門急診人次增長45.4%、四級手術量增長69.4%、微創手術量增長36.7%,開展新技術和新項目百余項,新設立醫療特色門診20多類,區域輻射效應初步顯現。
打造永不撤走的醫療隊是共建的關鍵。“除了在一次次救治中逐步培養一批本地獨當一面的醫護團隊,我們還與寧夏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的研究生,我和其他專家作為導師,從學生階段手把手傳幫帶,從而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侯新琳說。
作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醫院正在持續建設高水平臨床診療中心、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高標準科研創新和轉化平臺等,力爭使寧夏群眾“大病不出自治區”。
“一年起步、兩年見效、三年成勢。”侯新琳深切地感受到,變“寧夏患者跑”為“北京醫生跑”,全院醫護人員凝心聚力共同去努力,病患得到及時救治的同時,當地醫護人員有了更多進步的機會和成功診療的信心,這也將有效助推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增進一方百姓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