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毛醫生”:讓人們少吃病痛的苦
2023年底,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診療人次較2022年分別增加2.1億、1.0億、1.2億,全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比達到52%。
1992年的阿爾達鄉衛生院,就一間房、3個人;現在這里已經發展成標準化衛生院,設置內、外、婦、兒臨床科室和B超、心電、檢驗、放射等功能科室,擁有醫護人員33人。包括阿爾達鄉衛生院在內,目前新疆鄉村兩級醫療衛生機構100%完成標準化建設目標,相關醫療衛生服務可覆蓋居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
截至2023年,新疆已連續30年未發生人間鼠疫,連續21年無白喉病例,連續12年無脊髓灰質炎野病毒傳播,麻疹、風疹、流腦等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發病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肺結核報告發病率由2018年的304/10萬下降至2023年的90/10萬左右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潘瑩
毛里夏里甫·哈帕高大微駝的身影出現在村里時,總會引起熱烈的問候——大人們上前與他握手,孩子們則響亮地呼喚“毛爺爺好”。
70歲的毛里夏里甫是新疆福海縣阿爾達鄉衛生院退休醫生。
他數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層守護群眾健康,從冬窩子到夏牧場,走家串戶,送醫送藥,救死扶傷,不僅深受各族群眾推崇,還曾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2024年“最美醫生”等殊榮。
與個人榮譽相比,毛里夏里甫更欣慰的是能夠見證當地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全方位提升:過去,基層農牧民缺醫少藥,往往“小病拖、大病挨”;如今,新疆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全覆蓋,人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全區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不到30歲提高到2023年的76歲。
“毛醫生”還會回來嗎
毛里夏里甫1954年出生在烏倫古湖畔一個赤腳醫生家庭。“我家祖上五代都行醫,我從小看父親給人治病。晚上,在羊尾巴油熬制的油燈下,我家氈房經常擠滿了人,都是來拔火罐、推拿、取藥的。”
毛里夏里甫告訴記者,他8歲即隨父親行醫,起初是因為每到一個氈房,人家都會拿好吃的招待他。后來眼見父親幫助很多人重獲健康并備受尊敬,漸漸長大的他對當醫生產生興趣,開始跟隨父親主動學習醫藥知識。“父親把過的脈,我也伸手去搭一搭,父親開出的方,我也一樣樣學著配。”
18歲那年,毛里夏里甫的父親因病去世,周邊十里八村幾百人聞訊騎馬趕來送葬。人們對父親的感恩緬懷,在毛里夏里甫內心留下深刻印象,他決心要成為父親那樣的好醫生。
背起父親用過的醫藥箱、研讀著父親留下的行醫筆記,毛里夏里甫開始獨自行醫。從給難產的孕婦順利接生,到治愈騎馬摔傷的患者,年紀輕輕的他很快贏得村民認可,大家親切地喊他“毛醫生”。
那時,為改善基層缺醫少藥狀況,國家下大力氣培養鄉村醫生。在新疆廣大農牧區,一批又一批有志于學醫的青年人迎來學習、成長的機遇。
只接受過“馬背小學”教育的毛里夏里甫,也擁有了獲得正規醫學教育的機會——他先是在當地政府開辦的鄉村全科醫生培訓班學習3個月,后又以優異成績考上位于烏魯木齊的新疆中醫學院。
毛里夏里甫記得,他啟程去學校那天,近百名老鄉帶著自家做的酸奶疙瘩(一種乳制食品),塞滿一個大背包,依依不舍為他送行。終于,有幾位老人問出了盤旋在大家伙心頭的疑問:“毛醫生”去了大城市,以后還能不能回來,繼續給我們看病?
“當時我就答應了他們,因為我想這也是我父親希望的。”幾十年過去,毛里夏里甫回憶起當時的決定,提高了聲音。
從新疆中醫學院畢業后的毛里夏里甫,本有機會留在烏魯木齊,但他毅然回到福海縣。組織安排他在福海的縣醫院工作,可他一封接一封給領導寫信,堅持要回鄉村。
第12封信后,1980年,毛里夏里甫終于如愿——回到家鄉闊克阿尕什鄉,成為一名鄉村醫生。
1992年,毛里夏里甫接到任務,到新成立的阿爾達鄉建衛生院。“當時什么都沒有,就一間房、3個人,我們每天打土塊、蓋房子,用了1個多月,蓋好2間土坯房,1間用作藥房、1間用作診療室。現在阿爾達鄉衛生院已經發展成標準化衛生院,設置內、外、婦、兒臨床科室和B超、心電、檢驗、放射等功能科室,擁有醫護人員33人,軟件、硬件改善太多了。”
毛里夏里甫用行動兌現承諾、阿爾達鄉衛生院變遷的背后,是一組數字的縮影:新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從2012年的13960個增加到2023年的15238個,鄉村醫生從10774人擴增到14548人,其中,村醫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的比例上升到30.38%。
包括阿爾達鄉衛生院在內,目前新疆鄉村兩級醫療衛生機構100%完成標準化建設目標,可以為群眾提供健康教育、預防接種、重點人群健康管理等數十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覆蓋居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
受益于國家不斷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新疆農牧區缺醫少藥的境況一去不復返,越來越多農牧民能夠享受到更加便捷的醫療服務,在家門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
廣告
“毛醫生”在牧區巡診途中(2024年8月13 日攝) 福海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鄉里不再有肺結核患者了”
福海縣所在的阿勒泰地區,是新疆重要的畜牧業大區之一。牧民承襲千年的傳統游牧方式,每年依照牧草生長周期,帶著牲畜長距離轉場。
為保障牧民健康,盡管當時鄉里的衛生院是固定的,但要求鄉村醫生流動起來,送醫到戶。
這意味著,毛里夏里甫需要追隨牧民轉場的腳步,從一個放牧點到另一個放牧點騎馬巡診送藥,少則幾公里,多則百公里。
騎馬巡診的路上,毛里夏里甫沒少經歷危險。
有一次,他騎的馬在石堆中突然滑倒,人被拋在石頭上摔暈過去,頭部傷口血流不止,幸虧被人發現并及時送到醫院。縫了十多針的額頭旁,現在還留有一道疤痕。
有一年夏天,他騎馬過河時,水勢漲得太快,還沒到對岸,馬、藥箱連同身上穿的衣服瞬時被急流卷走。他順著水勢往下漂游了一百多米,拼命才游上岸。達觀、樂天的他,見自己光溜溜的,笑了;可河邊一路焦急奔跑、設法營救的牧民,哭了。
行醫路上的艱難困苦,毛里夏里甫從不在意:“不管白天黑夜、冬天夏天,只要有人需要,我背上藥箱就走。”
受飲食條件等因素影響,牧民患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腦血管疾病者較多,毛里夏里甫常常被請到牧民的帳篷、氈房,搶救突然昏迷的患者。
輸液、觀察,有時還要扎針、按摩,總要等到病人脫險,毛里夏里甫才會拖著疲憊的身軀離去。對一些病情較重的患者,他干脆接到家里,打針、喂藥,多次起夜來把脈、觀察。
跟毛里夏里甫住了20多年的老鄰居常敏告訴記者,“毛醫生”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口碑越傳越廣,當地人稱他是“老百姓身邊的白求恩”,也有很多外地人慕名找他看病。
名聲在外的毛里夏里甫,更掛心老百姓得的病有沒有變少、群眾健康有沒有轉好。“我特別高興的是,過去一些長期折磨群眾的傳染病大大減少。比如以前鄉里有100多位肺結核患者,現在他們都治愈了,鄉里不再有肺結核患者了。”毛里夏里甫說。
不光是阿爾達鄉,作為曾經的肺結核高發區,新疆近年通過全面實施肺結核患者規范治療和“集中服藥+營養早餐”防治政策,肺結核報告發病率由2018年的304/10萬下降至2023年的90/10萬左右。
也不光是肺結核,截至2023年,新疆已連續30年未發生人間鼠疫,連續21年無白喉病例,連續12年無脊髓灰質炎野病毒傳播,麻疹、風疹、流腦等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發病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摸索適合阿勒泰的中醫方案
兒時隨父學醫的經歷,讓毛里夏里甫一直堅持研究、傳承和推廣中醫藥(民族醫藥)。“父親告訴我,哈薩克醫學跟中醫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希望我長大后能學到更多中醫醫術,讓人們少吃病痛的苦。”
憑多年在農牧區積累的豐富醫療經驗、細心搜集整理的民間偏方,毛里夏里甫研究出一套適合農牧區的風濕病、高血壓、腸胃疾病等的診療方案,編撰有《消化道的疾病治療方法》等5本書籍,發表數十篇論文,受到醫學同行重視。
針對牧民經常騎馬摔傷,為促進傷口愈合,毛里夏里甫利用當地松木,自主設計并制作出各個部位的骨折固定器,還針對腰椎、頸椎研制出按摩錘等理療用具,在臨床中發揮很大效用。
國家近年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相關政策,讓毛里夏里甫對傳承發展中醫藥的信念更強、動力更足。
他登上阿勒泰地區衛生學校的講堂,將自己常年積累的行醫經驗與理論結合,為當地前后培養了400多名學生。
他為阿勒泰市多家基層衛生院中醫館手把手培養十余名骨干,推廣200多個處方、16種熏蒸法、4種放血療法和4種康復理療方法。艾灸、拔罐、貼敷……這些基層中醫館的中醫藥服務如今深受周邊群眾歡迎。
“我有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這幾天經過針灸、艾灸,舒服多了。”在阿勒泰市拉斯特鄉衛生院中醫館就診的加依娜·巴塔什告訴記者。
像加依娜·巴塔什一樣,越來越多的新疆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中醫藥醫療健康服務。據了解,新疆目前已建立起覆蓋自治區、地(州、市)、縣、鄉的四級中醫藥服務體系,實現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全覆蓋,并搭建起涵蓋國醫大師、基層名老中醫的傳承工作室68個。
2024年9月,毛里夏里甫·哈帕名醫工作室揭牌成立。
面對絡繹不絕的患者,毛里夏里甫說他肩上傳承發展中醫藥的責任更重了,他將根據當地疾病譜繼續探索研究新藥方、培養更多學生,為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貢獻力量,因為“治好更多的人,看到人們生活過得越來越好,就是我一生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