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診師”正在興起:聯系我們的70%是老人,大多數已窮途末路!
確實,雖然現在醫療服務越來越便捷,掛號、就診、取報告、拿藥這些簡單的操作也越來越智能化,但與此同時也給很多獨居老人或者腿腳不便、異地就醫人群制造了不少困惑。
為此,一種新型職業“陪診師”應運誕生。
一、“我在陪老人尋健康。”
今天小李例行起了個大早,因為今天的客戶是一位年過八旬的老人,老人腿腳不是很好,為了讓老人順利看診,減少等待時間,她們要盡早在醫院報到。
臨行前她又檢查了一遍背包:手機、紙筆、一次性口罩、濕巾、零食和水壺紙杯......以便在看診過程老人不時之需。
老人自從新冠后咳嗽一直反反復復,兒女都在海外工作,老伴走的早,家里就一個保姆看護,平時有什么病痛就醫都很困難,而且醫院就診步驟又多,如果沒人幫助可能一整天都搞不清流程。
小李自從做了老人陪診師后,從家到醫院所有事務都要全程打理,而這不僅僅考驗她的體力,耐心和細心也是她每天工作的重要要求。這行做開以后,找她陪診的人越來越多,有時候一天下來能陪4-5個老人。
其實小李在成為陪診師之前一直在事業單位上班,自己單親家庭出身,是爸爸一個人拉扯大的,但沒想到因為自己工作太忙,爸爸病發的時候自己沒接到電話,連爸爸最后一面都沒見到。她一直對這件事情耿耿于懷,如果當時有人陪診,說不定......
自從接觸陪診師這個行業后,她也更了解到這個三個字的責任和意義,畢竟“就診的路就是尋求健康的路”。
二、“我扮演的角色其實就是「臨時家屬」”
小影曾是一名醫生,后來從醫院出來后就接觸了陪診師這個行業,他接過的客戶從年輕人到中老年人,各個年齡段都有,之前還接了一位90后男子的單,作為臨時家屬陪同去醫院做胃腸鏡檢查。
手術安排在了3天以后,因為之前有關相關的護理經驗,所以他術前給客戶做了很多心理安撫工作,加上術后24小時需要禁食,人在麻藥下也不完全清醒,這時候就要謹慎陪護,確認術后注意事項,直到客戶安全出院,陪診付出的是時間,但對于患者來說可能是一份安全感。
其實比起中青年陪診,他最擔心的還是老年人群體,之前他就接到一對夫妻給自己60歲的母親尋求陪診,充當臨時家屬,接單前委托人一直囑咐不希望告知老太太病情真實情況,就要求協助辦理住院手續。
只不過在問診過程中,老人太太還是得知了肺癌的病情,老人并沒有埋怨什么,只是表現的很落寞。
加上老人看不懂診斷報告,以為自己得了癌癥就命不久矣,恐慌的心理很容易造成新的健康危機,這時候,陪診師的專業和安撫就起到了作用。
在了解了老人的病情后,他梳理了一下語言,告知癌癥還處于早期,發現的早,不用擔心,讓老人可以鎮定下來,積極的面對醫生的治療。
對于病患來說,陪診師不僅可以讓就診更方便,更是求醫路上的一股安心力量。
三、老年人就診常常“話在嘴邊說不出”
根據陪診平臺負責人表示,他對于陪診師這一職業的走紅,并不意外。首先,老齡化趨勢在我國已經越來越明顯,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介紹,截至2021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8.9%,人數達2.67億,其中空巢老人占比超一半,部分地區甚至超過70%,老齡化程度的加劇也為這項服務提供了契機。
而老年人在看病就診過程中,面對醫院智能就診操作不熟悉,導致老人看病過程無形中增加了各式各樣的“數字鴻溝”,加上視力不好、腿腳不方便,不少老人在就診后表示看病很浪費時間,不會掛號、找不到科室等等問題。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老年醫學科徐仲主任醫師表示,接觸的很多臨床老年患者都有記性差、思路不清晰等特點,要不是忘帶材料就是忘記病情,往往同一個問題經常反復需要溝通,而且囑咐過的吃藥事項也很容易忘記,或者理解不清的感覺。
徐仲主任醫師建議,老人晚年就診會面臨很多不便和風險,建議老人應該注重自身健康“治未病”,在發現苗頭的時候及時就醫,才能在疾病發展嚴重前扼殺在搖籃里,減少就醫需求。
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很多疾病容易在這個時候發作,建議定期體檢,因為很多疾病早期可能沒有太大癥狀,通過篩查可以及時檢出病灶,及時干預預防惡化風險。
另外老人容易迷信保健養生,諱疾忌醫,這都是常見的健康隱患,建議有身體不適還是要及時就醫或者通知家人,安排就診處理。
老人的就醫困境需要多方力量配合改善,相信隨著社會進步這個問題也會有更多解決方法,當然老人注意健康保養也是預防疾病的重要一步。
- 下一篇:日本百歲老人超9.5萬 連續54年增加
- 上一篇:英國經濟增長出現放緩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