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痛經堪比酷刑!中醫看痛經,不傷正氣防復發,助你告別布洛芬
很多女性痛經時會選擇用布洛芬來止痛,但是總是依靠止痛藥是治標不治本的。
那么中醫有沒有治根的辦法呢?
痛經是荷爾蒙與子宮的較量
廣告
醫學上,痛經分為兩類: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
原發性痛經指的是沒有明顯疾病引起的生理性疼痛;而繼發性痛經通常是由于一些疾病引起的,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癥或子宮肌瘤等。
繼發性痛經的因果關系明顯,大家更為疑惑的是原發性痛經所造成的生理性疼痛到底是從何而來。
其實在月經期間,身體會分泌一種叫做前列腺素的物質,這種激素會導致子宮收縮,加速子宮內膜脫落。
然而,當前列腺素分泌過多時,子宮收縮也會過于劇烈,引發疼痛。
相較于西醫治療依賴布洛芬等止痛藥進行保守治療的現狀,中醫學則對原發性痛經擁有豐富的治療經驗和手段。
中醫看痛經,病根在胞宮
痛經屬中醫“經行腹痛”范疇,以胞宮氣血運行不暢的“不通則痛”或胞宮失于濡養的“不榮則痛”為主要病機。
在中醫學的視角下,“胞宮”這座給寶寶居住的宮殿,坐落在溫度適宜、氣血豐富的“平原”上。
它結構精致但嬌嫩,經不起“風吹雨打”、“寒流入侵”;日常也依賴外界補給,與其他臟腑之間有四通八達的“道路網”,最怕供給方因為各種原因“斷供”而導致自身“忍饑挨餓”。
同時還堅持每月定期“斷舍離”,將無處安放而累積的“廢料”排出以維持自身運轉。
以上諸多因素中的一個或者多個失衡,會使得血脈難以充養胞宮,拘攣作痛。
中醫治痛經,不抱石墩子
廣告
為了治療痛經,民間一度流行抱石墩子的做法。
它的原理與日常用的“暖水袋”、“湯婆子”類似,符合中醫“血得溫則行”的認識,也有一定程度緩解疼痛的作用。
但從可操作性和安全性角度上來講,甚至比不上普通的“暖寶寶”和已經為網絡梗的“多喝熱水”。
這么做純屬沒必要。
中醫更推薦這兩個方法。
1
中醫方劑
中醫治療痛經的經典方劑如當歸四逆湯、溫經湯、少腹逐瘀湯等,均具有解散寒凝、養血通脈的功效,對從根本上改善胞宮環境、緩解行經腹痛有很好的作用。
2
艾灸
同樣是借助溫熱之力緩解疼痛,比起讓各位小姐姐大中午捂著肚子在太陽底下“抱石墩子”,應該還是艾灸相應穴位,更容易接受一點,何況艾灸還有艾葉溫經散寒的功效加持。
治療痛經時,常用的穴位有關元(在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下3寸,即肚臍下4橫指處)、氣海(在腹部正中線上,肚臍下1.5寸,即肚臍下2橫指處)、三陰交(位于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處,即4橫指處)。
在經前3天開始,每日選取3個穴位,每個穴位用艾條溫和灸20分鐘。每日一次,連續4天為一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