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發現:動脈粥樣斑塊竟能完全消退!不過需滿足4個條件
大媽半信半疑,但家人不斷鼓勵他配合治療,在手術后,劉大媽很快就出院了。
上周,她回院復查時發現原先狹窄的血管變得暢通無阻,就連那輕度狹窄處的血管斑塊也幾乎消失了!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斑塊還能消失?
一、過了這個歲數,頸動脈斑塊就會找上你!
頸動脈斑塊是由脂肪、膽固醇、鈣質等在頸動脈內壁上累積形成的,和水管使用長了之后容易有水垢是一個道理,當水垢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會導致正常的水流受到影響。
動脈斑塊的出現與生活方式、遺傳等相關,如長期飲食高脂肪、高鹽分或是缺乏鍛煉,都可能促進斑塊生成。遺傳則是指家族內直系親屬有相關病史,那么你罹患該癥的風險也會比普通人要高,更容易出現頸動脈斑塊。
數據顯示,我國約有近2億的頸動脈斑塊患者,40歲以上人群身上的檢出率高達40%;年齡>45歲確診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的患者,檢出率更是達到了近80%;年齡>60歲的人群,幾乎人人體內都有斑塊。
如果不注意防治,頸動脈斑塊會逐漸變大,導致血管狹窄、堵塞,血液無法正常經過頸部導致大腦缺血缺氧,甚至壞死。一旦頸動脈狹窄程度>50%,就會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引起頭暈、頭痛等癥狀出現。
另外,斑塊一旦脫落、破裂,會讓腦血管急性閉塞,導致患者出現急性偏癱、失語等癥,嚴重的還會威脅生命。
那么,我們該如何判斷血管中是否有斑塊呢?
有些人認為判斷頸動脈是否異常可通過手去觸摸感受,這個方法非常不可取!因為摸頸動脈可能摸到的是結節。想要判斷頸動脈是否有斑塊,需要進行專業的醫療檢查項目,超聲檢查是較為推薦的,具有無創、低成本以及操作簡便的特點。
二、“頸動脈斑塊”一旦形成,還能消失嗎?
一般情況下,斑塊出現后不會消失,還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變大。但近年來有研究發現,長期嚴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心血管危險因素,有一定的概率可縮小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但還是無法完全讓斑塊消退。
然而,一項發表在《JACC》的研究卻揭露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或有完全消退的可能!
研究人員對3471名年齡40~55歲的受試者進行了6年的隨訪,在隨訪過程中利用三維血管超聲技術對受試者的動脈斑塊硬化情況進行定期測定,并對誘發斑塊發展的因素進行了評估分析。
結果發現,過程中有32.7%的受試者斑塊出現了進展,總體積增加超過100%。令人驚訝的是,在所有受試者中有8%出現了斑塊完全消失!
進一步分析發現,動脈硬化發展的高風險人群為男性、老年人、吸煙者,這類人群還有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以及收縮壓水平高的問題。
對此,研究人員表明,要想影響動脈斑塊的發展,這4個因素是關鍵:
1、早期干預
年齡是導致動脈硬化的主要誘因之一,但這個因素又不可控。我們能做的就是盡早進行干預,在中青年時期就開始避免接觸一些容易誘發動脈硬化的風險因素。
2、降低LDL-C水平
研究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是導致斑塊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須嚴格控制其水平。對于輕度患者,LDL-C水平應控制在2.6mmol/L以下;而對于重度患者,則應控制在1.8mmol/L以下。
3、控制收縮壓水平
收縮壓就是高壓,正常情況下應保持在90~140mmhg,血壓過高容易對血管壁產生沖擊,引起內皮損傷加速斑塊生成,一般建議將收縮壓水平控制在120mmHg以下。
4、不吸煙
吸煙除了會傷肺之外,還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風險因素。煙草內的有害物質會對血管內皮造成損傷,LDL-C產生氧化反應時順著受傷的內皮進入到內膜下形成斑塊。
三、只要有“頸動脈斑塊”就要吃他汀嗎?
他汀類藥物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常用藥物,可起到降血脂、穩定斑塊以及預防血栓生成等作用,那是否說明出現頸動脈斑塊的人都需要服用呢?
答案是否定的,是否需要服用他汀,需要視情況而定。
• 狹窄程度>50%:這類患者無論身體是否有不適癥狀、血脂水平如何,都需要服用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將LDL-C水平控制在1.8mmol/L以下。
• 狹窄程度<50%:這類患者需要進行風險評估,如若有冠心病/腦卒中病史、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且LDL-C水平>2.6mmol/L、慢性腎病且LDL-C水平>2.6mmol/L、有吸煙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且LDL-C水平>3.4mmol/L任意一個條件的患者,都需要服用他汀類藥物。
在服藥后身體出現這兩個變化,說明藥物治療有效!
• 斑塊體積明顯縮小:治療后斑塊體積縮小或消失,說明病情發生了“逆轉”。但依舊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遵醫囑用藥,否則斑塊再次生成就是時間問題。
• 固斑:即穩固斑塊,說明動脈斑塊內部的成分發生了改變,斑塊發生破裂、侵蝕的風險下降,是個非常良性的改變。簡單來說,就是斑塊從不穩定的狀態變成了相對穩定的狀態,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頸動脈斑塊在中老年人身上十分常見,對此無需太過害怕,發現后遵醫囑進行相關治療以及保持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很好地抑制斑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