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國際血管吻合人機對抗大賽,中國醫生相亞紅奪冠
11月12日,中國參賽選手的教練、中國醫師協會顯微外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山東省立醫院手足外科與顯微重建外科王增濤教授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比賽由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手足外科主任醫師寇偉帶領相亞紅、劉陽、姜俊宇、高壘、劉祥潤、李鳳6位選手參加。在此次人機大賽上,相亞紅醫生不僅獲得了超級顯微外科血管吻合大賽外科醫生組冠軍,還代表外科醫生組與機器人組冠軍(Symani血管吻合機器人)決戰,并最終取得勝利。0.2毫米,相當于3根頭發絲粗細,這是此次人機大賽中吻合血管的直徑,它也是目前保持多年的血管吻合最小直徑的世界紀錄。
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手足外科醫生相亞紅在RAMSES年會血管吻合大賽現場。受訪者供圖
王增濤介紹,人機大賽決賽現場,相亞紅醫生在77倍的醫用高倍顯微鏡下,成功吻合0.2毫米粗的血管,用時6分17秒。不僅吻合的血管只有3根頭發絲粗細,手術用的縫線更細,最細的縫線只有10微米粗,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直徑的七分之一,這種高難度的血管吻合手術操作,在臨床上不常見,但它體現了醫生在專業技術上精益求精的追求。此次參賽的我國選手均是中國職工技術協會顯微修復技能專業委員會舉辦的超級顯微外科血管吻合技能大賽獲獎選手,其中四人曾獲得過一等獎,代表著當前我國超級顯微外科血管吻合技術的最高水準。
2017年,山東省立醫院手足外科主任王增濤(右)與意大利手外科學會主席Roberto Adani(左)一同手術。受訪者供圖
王增濤介紹,在臨床手術中,醫生需要做的不只有吻合血管,還包括辨別各種組織、找出目標血管、將其從組織中游離出來,將多余的組織去掉等。目前機器人所能做的僅有在醫生的操作下吻合血管,未來要想實現機器人獨立完成手術,還需要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更好地結合并快速地進化。
“人類發明汽車不是為了跟汽車賽跑,而是為了駕馭汽車享受更好的生活,醫學機器人的研發也是如此。醫療工作者的愿望只有一個,那就是更好地造福患者。”王增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