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血管“排堵” 醫生實施介入手術讓女子重拾呼吸
廣告
重慶兩江新區人民醫院介入醫學團隊為患者實施肺動脈栓塞手術,右為該院介入科主任孫曉龍。曾英豪攝
女子肺部栓塞 恐危及生命
此前一周,張麗時常感到呼吸急促,但稍作休息,呼吸便會恢復平靜,以為是勞累所致,她并未特別在意。幾天后,張麗突感呼吸困難,狀態十分危險,家人隨即將她送往醫院。重慶兩江新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賈駿根據多年經驗,考慮張麗可能是肺部血管病變,經過CT血管成像,明確了她反復氣促進而呼吸困難的原因——急性肺動脈栓塞。
作為醫院介入平臺的醫生之一,賈駿立即聯系介入科主任孫曉龍,并聯合普外科、麻醉科形成治療團隊。“從CT血管成像可以看出,患者有肺動脈血栓栓塞情況,也就是肺動脈血管被堵住了。”孫曉龍介紹,血栓一旦堵塞肺動脈,將造成肺循環灌注不足,從而使氧氣供應不足,如不及時處理,可導致患者突然死亡。“就像體內隱藏著一枚不定時炸彈,現在亟需‘拆彈’。”孫曉龍說。
治療團隊經過多學科綜合會診評估病情,并與患者家屬做充分溝通后,決定采用肺動脈微創介入手術。
手術前后肺動脈造影對比。重慶兩江新區人民醫院供圖
利用“透視眼” 醫生成功“拆彈”
10月25日,孫曉龍帶領多學科介入組醫護人員為張麗實施介入手術。手術過程中,孫曉龍全神貫注地尋找“短路”血管,由于腹腔內動脈復雜,且迂曲細小,微導絲及微導管進入困難。
憑借多年介入手術經驗,孫曉龍與治療團隊耐心配合,細致地甄別判斷,在DSA可視化路途下,沿著肺部血管造影順藤摸瓜,很快找準了血栓所在位置。
孫曉龍通過患者雙側股靜脈穿刺,將一根如絲線般細的微導絲沿著血管送入雙側下肢靜脈進行造影。在X射線的實時監控下,治療團隊仿佛擁有“透視眼”,能清晰看到導絲的位置和血管血流情況,顯示左側骼靜脈重度狹窄,并內有血栓。沿著導絲再送入微導管進行造影,顯示左右兩側肺動脈內均有血栓。
隨后,通過導管抽吸出血栓,疏通“堵點”,肺動脈血流即刻恢復暢通。接下來解決左側骼靜脈重度狹窄問題。治療團隊向左側骼靜脈送入細導絲,并沿導絲送入一個小小的球囊,將狹窄的血管擴張開來,再于血管狹窄處放置一枚支架,支撐起狹窄的血管壁,使血流重新通暢。
手術歷時約一小時,成功拆掉了張麗體內的“不定時炸彈”,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的術后治療和護理下,張麗恢復良好,肺動脈栓塞情況得到有效治療。
廣告
醫生在手術室外實時監控介入手術進行情況。曾英豪攝
身穿40斤鉛衣 為患者“精雕細琢”
據了解,介入醫學是一門融合影像診斷和臨床治療于一體的新興學科。它借助先進的影像設備作為醫生的“眼睛”,如X射線、CT、磁共振成像(MRI)、超聲等,實時引導相應器械和藥物精準到達病變部位,進行診斷和治療,具有微創、恢復快、療效好的優點。
為了通過DSA可視化設備造影看到患者體內器官和血管,介入醫生經常需要在射線下工作,這意味著介入醫生會遭受射線傷害。因此,為了保護重要器官,他們需要穿上特制的鉛衣進入手術室為患者治療。“一套鉛衣的重量大約40斤,一臺介入手術的時長從幾十分鐘到7、8個小時不等。”重慶兩江新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張志宏也是該院介入平臺的醫生之一,他提到,介入手術中,每一個細微動作都可能關系到患者的安危,穿著厚重的鉛衣做精細操作,不論冬夏,幾乎每一臺手術結束,醫護人員都汗透全身。
孫曉龍已有超20年介入手術經驗,他介紹,目前介入醫學常應用于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的診療,在腫瘤治療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要求我們不僅具備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還需要熟練掌握影像設備的操作和各種介入器械的使用技巧,同時還需要時刻保持清醒,堅定不斷突破、創新的科研精神。相信介入醫學會在醫學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孫曉龍說到。(胡虹、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