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交叉融合:為解除頸腰間盤突出癥難題帶來新契機


臨床上,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間盤突出癥在脊柱外科常見而多發。前者是誘發下腰痛、腰腿痛的最常見病因之一。分析其癥結所在,這是因為腰椎間盤髓核、纖維環、軟骨板等各部分的不同程度退行性改變,在外力因素的干擾下,腰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凸出或脫出于后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欺壓”,進而產生單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下腰痛、腰腿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
和腰椎間盤突出癥相類似的是,頸椎間盤突出癥也是頸椎間盤各部位引發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變之后,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致使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掙脫”出椎管的“約束”,最終讓脊神經根、脊髓等相鄰組織遭受嚴重“打壓”,由此使頭痛、眩暈、心悸、胸悶、頸部酸脹、活動受限、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脹痛或步態失穩、四肢無力等問題紛至沓來,嚴重者甚至因高位截癱而危及生命。
在傳統的頸、腰間盤突出癥的外科手術中,容易釀成血腫、傷口感染、神經組織損傷加重等后遺癥;術中且伴隨令人畏懼的刀口以及漫長的恢復期。手術刀切開皮膚的那一刻,不僅是對身體物理層面的創傷,更給患方及家屬的心理帶來巨大恐懼。術后的傷口護理、長時間住院觀察、緩慢的身體機能恢復,無形中構成了患者康復之路上的重重阻礙。在醫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有了低溫等離子射頻術、膠原酶融核術的加持,患者已經體會不到傳統術式那種強烈的灼燒感與劇痛感,住院期間的感受幾乎可以用“無痛的旅程”來形容。
雷南偉主任介紹說,低溫離子射頻消融技術猶如一位微觀世界的“精細工匠”,利用高頻電流在特定介質中激發生成低溫等離子體,這些等離子體富含高度活性的離子,當接觸病變的椎間盤組織時,它們以一種近乎“溫柔拆解”的方式離斷分子鍵,使組織細胞分解為基本元素,實現對病變組織的消融。其精妙之處在于,能夠把工作溫度嚴格控制在40-70攝氏度,在有效消除病變的同時,極大限度地減少了對周圍神經、血管及正常椎間盤組織的熱損傷。這種精準的“低溫破壞”,如同在復雜的脊柱結構中進行一場高難度的“微雕”,既避免了患者的痛苦,又維護了脊柱的穩定性。
如果說低溫離子射頻消融術是個讓人稱奇的“精細工匠”,那么,膠原酶融核術則像是一把針對椎間盤突出的“生物鑰匙”。雷南偉通俗地解釋,椎間盤突出的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而膠原酶具有高度特異性,能夠識別并特異性地分解膠原蛋白。當通過精確的穿刺技術將適量的膠原酶注入到突出的椎間盤髓核內時,膠原酶便開始發揮其獨特的“溶解”功效,逐步將髓核中的膠原蛋白耐心地降解掉,使膨出的髓核體積縮小,減輕對周圍神經組織的“欺壓”。這一過程基于生物化學原理,借助人體自身的酶解機制,實現了對病變組織自然、溫和、細致入微的“消融”。
雷南偉團隊在臨床實踐中注意到,單獨使用低溫離子射頻消融,盡管能有效銷蝕部分病變組織,而對于一些體積較大、質地較硬的突出髓核,卻無法完全解除“卡壓”;而膠原酶融核術雖能溶解髓核,但對周邊一些因炎癥、水腫所致的神經刺激,緩解效果可能有限。而兩者聯用聯治則發揮了“1+1>2”的效能,首先對病變組織進行低溫離子射頻消融,初步改變其結構,為膠原酶更好地滲透創造條件;隨后,膠原酶逐步進入髓核內部,給予全面溶解,不留任何死角。二者取長補短,相得益彰,為今后骨科領域的應用展現了更為無痛化、高效化、人性化的光明前景。
今年45歲的李師傅,常年從事長途貨運駕駛工作。3年前,反復出現腰痛并伴有右下肢的放射性疼痛,勞累或長時間站立后癥狀加重,疼痛難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正常工作。入住哈市二院骨外二疼痛科病房后,經過詳細的查體和X線片檢查,雷南偉主任發現,李師傅的L4-L5棘突間及右側椎旁壓痛明顯,腰椎生理曲度變直,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向右后方突出,右側神經根受壓。最后做腰椎核磁共振檢查,證實為典型的椎間盤突出癥。
在和李師傅進行溝通時,他強烈反對開刀手術,希望能接受一種更為溫和的治療方式。在征得李師傅的同意后,雷南偉團隊先是借助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手段,對其突出的椎間盤予以部分消解,釋放椎間盤內壓力;之后利用膠原酶特異性溶解髓核中的膠原蛋白,把高壓之下的神經根解救出來。術后1周,李師傅就能下地輕微活動了,右下肢放射痛也已基本消失。半年后磁共振復查顯示,患者突出的椎間盤進一步回縮,神經根受壓基本解除,椎管狹窄程度明顯改善。現在李師傅在腰圍的保護下,又能正常開車上路了。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雷南偉主任客觀地表示,低溫離子與膠原酶的交叉融合盡管顯現出了巨大潛力,但仍有持續改進和完善的空間。首先,兩者聯用的最佳參數組合,如低溫離子的處理時間、強度及膠原酶的濃度、作用時間等,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優化,以確保療效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其次,膠原酶身為一種蛋白酶,可能釀成免疫反應,如何降低其免疫原性,增強人體的耐受性,仍是亟待破解的難題之一。展望未來,隨著材料科學、生物技術的不斷進步,有望開發出更精準、更安全的低溫離子與膠原酶聯合醫療方案,為生物醫學領域帶來更多的創新突破。
雷南偉主任簡介
主任醫師、教授,哈爾濱市第二醫院骨外二疼痛科主任。
兼任黑龍江省慢性病管理學會疼痛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黑龍江省醫學會疼痛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黑龍江省醫師協會疼痛分會副會長、黑龍江省慢性病管理學會骨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黑龍江省醫學會沖擊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哈爾濱市醫師協會疼痛分會會長、哈爾濱市領軍人才梯隊疼痛科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