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提醒:即將迎來高發期,不要吃這種海鮮!已發現毒素超標!


核心提示:多例死亡事件,0.5毫克即致人死亡,暫無特效解藥!海鮮還安全嗎?一、4-5月份,這種海鮮盡量不吃說起吃海鮮,海虹可以說是正當時
多例死亡事件,0.5毫克即致人死亡,暫無特效解藥!
海鮮還安全嗎?
一、4-5月份,這種海鮮盡量不吃
說起吃海鮮,海虹可以說是正當時,經過整個冬季的生長,肉質鮮美。但最近卻有傳言稱海虹有毒不當吃,不禁讓人想起那些年關于海鮮的重金屬暴露傳言,那么海虹還能吃嗎?
單說海虹可能有的人不了解,其實它就是貽貝或青口貝,是優質的低脂高蛋白食物,其營養豐富,除了富含不飽和脂肪酸,還有鈣、鐵、鋅、硒等多種微量元素,有“海中雞蛋” 的美譽。


成都晨森再生資源回收有限公司-專業提供安全銷毀服務
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海洋生物質量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慧慧曾公開表示,春季是海虹的繁殖期,產量高且肉質更鮮美,至于所謂的海虹有毒說法,其實海虹本身沒有毒性,之所以有這樣的猜測,可能是貝類獨有的濾食性導致。
因為春季是赤潮高發期,其中會攜帶具有麻痹性、神經性或者記憶性的貝類毒素,雖然貝類可以免疫這些毒素,但也會積累在貝類的體內。
所以說,海虹的毒其實跟養殖海域有無赤潮發生有關,調查監測發現,每年貝類含毒量會在4、5月份達到峰值,此時也是海虹中毒事件的高發期。


女人體重一旦超過110斤,藥店不起眼的“小東西”,瘦到你怕!
2023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就高發地區發布提醒,預防貝類海鮮麻痹性中毒風險,秦皇島市海洋和漁業局也發布過相關預警,發現北方沿海地區隨著氣溫的升高海虹體內的麻痹性毒素超出標準要求的2倍以上,人體食用可能中毒。
食用貝類麻痹性中毒,人體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口舌麻痹、手腳麻痹以及發熱、皮疹甚至呼吸困難和惡性頭暈等癥狀,大量食用還可能導致窒息死亡。而且這種毒性沒有解藥,一旦中毒嚴重只能通過呼吸機、供氧等生命支持手段,逐漸代謝毒素。


天然的“雄性激素”找到了,效果讓人臉紅,男人過五十要多吃!
二、如何預防貝類毒素中毒?
由于醫學對于此類貝類毒素中毒尚沒有有效解毒方法,所以國際尚很多國家或組織都對貝類水產品進行了嚴格管理和控制,并制定了安全的PSP限量標準,基本定在80μg STX eq /100g,所以正規海產品還是可吃的。
但食用貝類想要吃的安心,最好還是要注意以下方法:
1、關注漁政部門公告
貝類毒素主要源頭就是赤潮,而漁政部門監測到赤潮風險,會發出預警,可以提前關注好本地漁政部門預警公告,避免食用貝類毒素。


李時珍說:男人過五十多吃“它”,連吃三天變這樣,你吃你也行!
2、食用前去內臟
貝類毒性儲藏位置通常在消化腺、裙邊、鰓部、性腺等部位。所以食用貝類前最好把這些部位去掉,可以減少毒素影響,降低中毒風險。
3、不建議喝湯
痹性貝毒水溶性高,如果煮貝類海鮮湯,最好不要喝,而且貝類本身也屬于高嘌呤食物,這類海鮮湯的嘌呤含量更高,更容易出現尿酸異常問題。


揭秘:前列腺肥大不再怕!每日用這一妙方,排尿暢快如泉涌
三、這4種魚吃多了小心致癌!
魚肉也是餐桌上常見的海鮮單品,但喜歡吃魚的人要注意了,據說經常吃魚會增加患癌風險?
2023年《國家癌癥中心雜志》曾發布過一項研究,通過8.8萬數據樣本分析,發現頻繁吃魚與患癌風險有明顯相關性。但大家先別慌,其實仔細研讀報告會發現,增加患癌風險的未必是魚本身,也可能是吃的方式錯了。尤其以下4種魚,切忌少吃!
1、腌制咸魚
長期腌制的咸魚可能含有一定的亞硝酸鹽,雖然亞硝酸鹽本身不致癌,但被人體攝入后會與蛋白質反應,生成亞硝胺,是已經確認的高危致癌物。


8旬女教授發現控制血糖升高的新方法,牢記此法,血糖平穩降!
2、高溫烤魚
魚類食用營養價值雖高,但經過過高的溫度烤制后,可能導致營養成分流失,甚至增加其它有害物質。
當加熱溫度達到100℃時,魚肉可能生成丙烯酰胺,增加神經中毒風險,當溫度加熱到200℃時,還會持續生成1類致癌物質雜環胺,當加熱到300℃時,魚肉中的脂肪會出現熱裂解產生高危致癌物苯并芘。


這套復式樓中式裝修厲害了,下層優雅貴氣上層舒適自在
3、甲醛魚
有些不法商家會添加甲醛保鮮食材,增加食品色澤和防腐力,而吃了含有甲醛的魚肉,人體可能出現各種過敏反應,長期攝入過多還可能增加白血病的發生。選購魚的時候最好注意甄別,如果魚肉出現異常蒼白、肥大且質地易碎,可能是甲醛魚。
4、生魚片
生魚片中可能含有寄生蟲卵,人體攝入過多,一旦產生感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可能會導致肝膽器質性病變,嚴重可能誘發相關癌癥。


廈門十大不可錯過的熱門景點,你去過幾個?
所以不是魚會致癌,只是吃魚的誤區增加了健康隱患,日常切忌避開上述吃魚習慣,健康吃魚對人體健康還是很有益處的。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