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絕望主婦的最后一搏,她靠這項技術重新站了起來


核心提示:近日,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征醫院)骨科頸腰椎病區史建剛教授團隊采用自主創新技術將壓迫脊髓的長節段椎體骨化物空
近日,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征醫院)骨科頸腰椎病區史建剛教授團隊采用自主創新技術——將壓迫脊髓的長節段椎體骨化物“空間前移”,成功為一名37歲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患者實施高難度手術。術后患者癥狀顯著改善,不僅展現了我國在脊柱外科領域的先進技術水平,也為眾多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患者帶來了新的曙光。
命運多舛:甲狀腺術后再遇“頸椎不定時炸彈”
37歲的宮女士來自吉林,是一位14歲少年的母親。3個月前,她因甲狀腺疾病接受手術,術后因血小板降低需長期服用大劑量激素,導致頸部脂肪堆積、身體出現向心性肥胖。然而,命運并未給她喘息的機會——一個月前,她的雙手開始麻木無力,下肢力量急劇減退,從需要攙扶到完全無法行走。經當地醫院頸椎CT檢查,她被確診為“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骨化范圍從第2頸椎延伸至第7頸椎,脊髓嚴重受壓,隨時可能引發癱瘓。
“這種疾病被稱為‘頸椎不定時炸彈’,我國患者約2240萬,手術是唯一根治手段,但長節段、高位骨化操作難度極大,稍有不慎就會損傷神經或呼吸中樞。”史建剛教授解釋。由于宮女士的病情復雜,且甲狀腺術后頸部結構粘連、術區脂肪堆積,多家國內頂級醫院均評估手術風險過高而不建議手術。
絕境中的轉機:中國原創技術打破“手術禁區”
在近乎絕望之際,北京專家建議宮女士嘗試上海長征醫院骨科史建剛教授團隊原創的ACAF技術。作為自主創新的技術體系,ACAF通過“空間轉移”理念,將病理性骨化物整體前移并固定為生理性椎體前壁,既能徹底解除脊髓壓迫,又能重建頸椎穩定性。
宮女士的病情堪稱“教科書級難題”:解剖結構復雜,甲狀腺術后同一部位再次手術風險極高,可能出現喉返神經損傷、食道損傷等嚴重并發癥;術區視野受限,大劑量激素治療致頸部脂肪沉積,手術操作空間不足傳統術式一半;椎管狹窄率高,骨化厚度大,傳統手術術后癱瘓的風險極高;骨化范圍極廣,病變從第2頸椎延伸至第7頸椎,傳統前路手術難以徹底減壓,重建頸椎穩定性難度極高;骨化物基底寬,手術減壓過程中容易出現骨化物殘留、腦脊液漏、C5神經麻痹等并發癥;骨化物位置高,靠近呼吸中樞,術后存在呼吸困難、窒息等高風險。
史建剛教授團隊依托ACAF技術體系的五項原創突破,逐一攻克難關:
微創切口,實現長節段精準顯露。在保證充分顯露手術部位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手術創傷;內鏡輔助,降低術中神經損傷風險。率先采用內鏡輔助ACAF手術游離骨化物,清晰度和精細度遠超傳統手術;增強現實導航,突破寬基底骨化手術瓶頸。基于3D打印技術,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將重要血管和神經結構投影在手術部位,在1毫米操作距離內為精準截骨提供了可靠的導航輔助;可變向磨鉆,攻克高位頸椎骨化手術難關。與國內動力廠家聯合研發的ACAF技術專用轉向高速穩定磨鉆,宮女士的高位骨化難題在近乎“無血”的狀態下得到了高效安全的解決;原創內固定,完成全頸椎重建。傳統技術需要在前方手術切除骨化后,再次從后方進行二次固定手術,依托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頸椎ACAF重建內固定系統,僅需一次前方手術便可順利完成,避免二次創傷。
從坐輪椅到行走:術后7天見證醫學奇跡
經過6小時手術,在史建剛教授的指導下,孫璟川副教授主刀完成了這臺高難度手術。宮女士的脊髓壓迫被徹底解除。術后3天,她雙手麻木感明顯減輕,下肢肌力從2級恢復至4級;術后7天,她已能借助助行器行走。“原本以為再也站不起來了,是長征醫院給了我希望!”宮女士感慨道。
孫璟川副教授手術中
患者術后在家人協助下行走
據了解,史建剛教授團隊原創的ACAF技術,基于空間轉移根治理念,通過游離并前移病理性骨化物實現脊髓直接減壓,恢復頸椎和脊髓的生理曲度,同時利用原創內固定器械誘導骨化物轉變為生理性椎體前壁,降低復發率,實現骨化物的根治。自2016年研發以來,已完成超千例臨床驗證,其核心成果被美國《骨與關節雜志》(JBJS)列為“脊柱外科核心技術”,并納入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WFNS)教材,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康復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上海市級醫院臨床創新獎等多項榮譽,目前已在全國百余家醫院推廣應用。
“ACAF原創技術的誕生,讓過去被視為‘禁區’的高危手術成為可能。”史建剛教授表示,“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探索智能化輔助技術,讓更多患者受益。”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