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過剩時代,并購成唯一出路
最近并購案頻發是有蹤可循的。
中國的互聯網市場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這樣的階段,既有的得到驗證的成功模式都已經是一片紅海,甚至其中很多已經經過一輪資本廝殺和行業整合了,這個時候整個行業的第一名和第二名發生變動的幾率已經不大了,更多的小公司在整體上已經基本不能撼動前兩位的位置,只有選擇更加細分的領域人群去做微創新。
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家依然在燒很多錢企圖保持壁壘,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間相互消耗成本實在太高。姚勁波在58與趕集的并購案中聲稱看盡了人性卻依然咬牙談下所有股東,除卻背后資本將其推到這一步的因素之外,可觀的利益前景也是并購事件的重要動因。
從并購方的角度來講。首先是削減了很大的成本,原先用來與對手競爭的很多費用都可以削減了,這些錢可以用的地方太多了,不管是投資開展新業務還是強化核心業務甚至是增加人才儲備都很有價值。其次是形成規模效應,行業中第一名與第二名的大公司合并在行業當中組成最大規模的經營聯盟,甚至獲得定價權。
從被并購方的角度來講。IPO需要很長的流程花費很多精力還有很多風險,被并購卻能讓被收購企業聯席CEO也當了該套的現也套了,居然對公司還依然有控制力。與此同時,降低經營成本,共同開發新業務,這仿佛是穩賺不賠的生意。當然,很清楚自己公司未來去哪里怎么去并一定能去到那里的除外。
從資本的角度來講。先前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的合并是一起強資本行為,O2O整個行業競爭門檻不高,燒錢太厲害,資本樂意看到合并收購的局面一方面是因為降低燒錢速度,盡速收回之前的投資,另一方面激發產品創新的并不應該是靠資本相互燒錢比拼,有錢反而可能降低了行業的創新速度。
其實從用戶角度想一想,各種做不同程度領域社交的朋友,一個人手機上要裝多少個社交軟件呢?各種做美業O2O的朋友,一個人手機上要裝多少個美發做指甲的軟件呢?各種做旅游的朋友,一個人手機上要裝多少個訂票訂酒店查行程的軟件呢?各種做外賣的朋友,一個人手機上要裝多少個送餐的軟件呢?各種做社區的朋友,一個人要維護多少個社區呢?
眼見著互聯網產能過剩的局面就要到來,僥幸覺得自己不會是犧牲品有時候也算蠻有勇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