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商為什么只能“窩里橫”?
要 : 全球電商為什么只能“窩里橫”?
在亞馬遜最近一次通報業績之時,國際業務虧損達13億美元,這其中有美元走強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亞馬遜國際的業務始終沒有走上正軌,如果說北美業務是亞馬遜利潤池中的進水管,那么,國際業務就是其利潤池里的放水管,而且這個放水管的半徑正不斷擴大,連續幾個季度都虧損,再這么下去,亞馬遜的案例都能做成小學算術題了,題目:進水管每季度賺10億,出水管每季度虧13億,問若要把亞馬遜的家底敗光,總共需要幾個季度?這自然是一個笑話,但亞馬遜要想把日子過好,必須開始反思自己的國際業務是否有必要,換句話說,他們現如今的攤子太大了,該好好精簡了。
其實,在互聯網的籠罩下,又何止亞馬遜一家迷戀國際化戰略呢,加之,跨境電商的概念不斷走高,實際操作也慢慢成型,任何有野心的電商都在積極布局國際業務,他們正好和亞馬遜組成了“互咬”之勢,亞馬遜想搞活中國市場,而阿里、京東們也在想盡一切辦法征服美國消費者,但從現在的情況看,還沒有誰,能取得成功。
亞馬遜折射電商國際化之殤
早在漢朝的時候,商人們就琢磨著要把產品賣到國外去,賺全世界的錢,比如張騫帶隊去西域,用絲綢換回了寶石,也編織了一條美麗的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用絲綢換回寶石,成就了一段閹貨的傳奇;到了清朝,商人的地位達到巔峰,終于可以和官員、農業、工人并列成為四大群體之一,就是古書里常說的士農工商,彼時的晉商、浙商、徽商就已經具有了國際化的思路了,特別是晉商,以喬家大院為中心,把整個商業網絡輻射到歐亞大陸,既能把南方的茶葉送到俄羅斯,又能把那里的貂皮販回來,大賺一筆。
當時,喬致庸提出的最牛口號就是“貨通天下,票通天下”,這個口號如咒語一般不斷誘惑著商人出海。到了現代社會,地球村的概念日漸普及,加之,電商自身的特殊屬性,理論上更容易實現國際化,但如開篇所述,亞馬遜國際業務連續幾個季度虧損,證明電商國際化之路并不好走,需要戰略上的催化,同時,也需要內功上的積累。
拿亞馬遜為例,他們的關鍵戰略之一就是離消費者越來越近,從而可以提供越來越多具有競爭力的服務,這就要考慮到區域特色以及相關的配套服務,比如亞馬遜在美國建有大量的物流配送中心,這些配送中心不僅保證了內部物流成本的管控,更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的保證消費者的購物體驗,誰不想要個“24小時送貨到家”的VIP服務呢?顯然,亞馬遜有點過于急躁,他們風風火火地在全球市場圈地之后,才發現要讓這些國外市場享受北美的同等服務,難度非常大,簡直不可能,這也是亞馬遜兵敗國際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電商品牌國際化過程中,還會遇到本地品牌的強烈阻擊,要知道,電商品牌的含金量無非是用戶體驗,24小時能不能送貨到家,售后服務質量以及有沒有假貨,價格是否低廉等等。縱觀這些因素,國內大型電商已經日漸完善,外國電商品牌并沒有優勢可言。同樣地,阿里巴巴和京東也在琢磨著國際化,但顯然,他們遇到的麻煩比之亞馬遜更大,比如阿里巴巴此前創建的11main發展一直不溫不火,而淘寶和天貓品牌估計也無法適應國際環境,要知道,美國那些人可不會買“25塊錢的勞力士手表”,加之,支付寶、菜鳥物流等服務地推廣也需要時間,總之,阿里去美國上市非常火,但他們的國際化之路卻非常慘淡,無奈之下,阿里只能走一條曲線國際化之路,通過投資美國本土的平臺型電商來實現國際化,但誰都知道亞馬遜、ebay等巨頭的本土統治力,外來品牌要想在美國實現超越,實在太難!
電商們的國際化戰略不可謂不豐富,而且也充滿著企業家們的智慧與膽識,但商業環境的營造是一個需要持續深耕的事兒,這不是中國股票,能如過山車一樣,瞬間沖向高點,倒是有點像學英語,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和耐心。
亞馬遜們,請慢些走
在浮躁的現代社會,一切商業的節奏都不由自主地快起來了,那些“速度打敗模式”案例如同夢魘一樣,不斷驚擾著電商人的生活,據說國際化現在是京東掌門人劉強東最后的心愿,他公開表示,如果京東全球化之夢實現,他就該回家抱孫子了!如此的商業環境下, 商家們為了搶占先機都選擇揮著資本“先奔跑,后找方向”的策略,這也是為什么亞馬遜、阿里能笑著接受國際平臺持續虧損的事實,畢竟,開拓新市場的時候,還是要虧點錢的。
圈地策略本無可厚非,但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嚴重者會造成品牌形象的損毀,以及社會資源的浪費,畢竟,商業的本質是通過交換來滿足消費者需求,而且要努力營造出健康的商業環境,商人需要出賣自己的智慧和體力來賺取利潤,而不僅僅是資本上的瘋狂比拼,另外,成熟商業環境的建立需要協同發展,比如亞馬遜的服務本身就重度依賴其合作伙伴,他們需要零售商提供服務所需的Amazon Locker,也需要美國郵政support完成周日的快遞服務,具體到自己,還要建立倉庫和配送中心。談到配送中心,中國如此重要的消費市場也不足1000平方英尺,而在美國本土,這個數字要高達5000平方英尺,這些因素都是造成亞馬遜國際戰略前進的阻力,至于,阿里投資Jet.com網站大有點“燒錢問路”的感覺,這個電商能否在美國站穩腳跟尚未可知,現如今還要擔負一些阿里國際化的任務,壓力有點大!
筆者認為,巨頭國際化戰略比較靠譜的做法應該是集中優勢資源,在少數幾個有潛力的市場進行深耕,事實上,亞馬遜的攤子雖大,業務涉及很多國家,但真正的營收也只是集中少數幾個地區,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四個國家就占其總收入的95%以上,從利潤分配角度來看,也只有日本、德國等市場直接復制了其在本土的成功模式,亞馬遜與其瘋狂圈地、擴張、燒錢,倒不如集中優勢資源主攻這幾個市場。電商國際化好比一場戰爭,任何電商還沒有能夠全面出兵實力,他們只能集中兵力,重點攻取尚可盈利的市場,而后選擇一兩個新市場,做試探性的擴張,至于中國電商的國際化之路,筆者只想說:請貨真價實。(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 下一篇:全方位競爭剛開始 谷歌死磕蘋果爭霸權
- 上一篇:從0到1:要“壟斷”不要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