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刷單,刷出中國的人性劣根?
全新的商業模式以及優質的客戶體驗,讓Uber迅速成為聞名世界的巨頭但這位新貴入華的過程中卻顯得步履維艱
美國叫車應用Uber國際化之路一直挺順利的,融資也挺順利的,他們現在很有錢,最新總融資金額達到100億美元,創下美國非上市高科技公司的融資紀錄。全新的商業模式,以及優質的客戶體驗,讓Uber迅速成為聞名世界的巨頭,但這位新貴入華的過程中卻顯得步履維艱,在擺平了支付、地圖、政策上的麻煩之后,Uber終于如愿成為繼滴滴、快的之后的又一個巨型叫車應用平臺,而且入鄉隨俗地玩起了燒錢大戰,本想作為紅包來提高人氣,卻沒承想讓“刷單”搞得暈頭轉向,如果說司機們騙錢還不算傷筋動骨,但中國人性的弱點倒逼Uber模式的改變,則實在是一件憋屈的事兒,更何況,地頭蛇下作的營銷競爭,也開始讓Uber感到迷惑,是堅守自我還是向人性低頭,他們值得思考。
現在,Uber最頭疼的無疑是刷單問題,為了騙取額外獎勵,司機們常常相互叫車,而且形成了穩定的產業鏈,有些人甚至足不出戶就能賺到獎勵,總結下來,目前Uber刷單共有四種模式,最簡單的方式是在兩個熟人之間完成,因Uber采用派單制,消費者叫車之后,系統會自動將需求發送給最近的司機,這樣當兩個司機FacetoFace時會非常容易拿到對方的訂單;第二種方式類似“刷單工作室”模式,車主在社交網站上告訴自己的位置,然后,刷單工作室的人就安排就近人員進行刷單,獎勵則由車主和工作室的人私下均分;另外的方式,無非就是司機擁有兩部以上的手機,或者利用GPS路徑模擬定位儀器來創造一種“接單”情景…據非權威數據統計,Uber每天的接單量為100萬,但有40%的訂單是刷出來的,看上去頗有點虛假繁榮的意思,好在,縱然是弄了一堆虛假訂單,但uber也是實實在在地提高了知名度,并讓數以千萬計的中國手機安裝上了uber的叫車應用,唯一讓這位國際巨頭糾結的是,他們是否要改變自己的模式來對抗中國的妖孽司機呢?
你被耍了,補貼背后的投資邏輯
自2014年春天開始,中國的出租車司機、專車司機,乃至黑車司機就感覺天上總在掉餡餅,畢竟,滴滴、快的、Uber補貼出來的是真金白銀,而不是什么購物券或者會員積分,遙記得滴滴、快的的補貼大戰,司機受惠的同時,消費者也跟著受益,特別是對于那些“晚上10點也要等最后一班公交車”的屌絲們,最高13元的補貼力度簡直讓人瘋狂。現在,Uber向司機提供了更高額的補貼,首批燒錢規模達到10億元,據說Uber很有錢,中國司機就想知道他們到底多有錢,于是開啟了工作狂模式,輔以刷單手段。按照Uber的政策,早上7點到10點,晚上18點到23點,Uber會給司機補貼1.5倍至2.5倍,即乘客付了100元車費,Uber會再支付給司機150到250的費用,而只要司機單周做滿要求的總單數,Uber還會給予額外的獎勵,事實證明,這種方式能讓大量兼職uber的司機開始不屑于自己的全職工作,甚至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事實上,任何的補貼都不是無緣無故的,而巨頭們的投資邏輯也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即便是大家都能明白,也會因禁不住誘惑,而成為他們的擴張工具,正如中國股市里的散戶,他們都明白股市的邏輯,但很多人仍然禁不住誘惑入市,且堅信不會接盤,可如你所見,連續兩周A股暴跌,散戶如綿陽一樣讓人套牢。打車軟件的補貼雖然沒有中國股市這么赤裸裸,但細細想來也總一種“靠補貼把你套牢”的感覺,你知道,你被耍了嗎?
司機和消費者常常認為騰訊、阿里、Uber像三個傻逼一樣,動輒燒掉十幾億的真金,但真正的事實是,馬云、馬化騰們從來不會做賠本買賣。其實,我們可以回想一下,燒錢大戰之前,消費者很難有欲望去在手機上安裝一個叫車應用,畢竟,要綁定支付寶、輸入冗長的身份證號,內存小的還要刪掉些app,而當補貼來襲之時,普通用戶就再也不嫌煩了,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安裝了幾款叫車應用,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大家的移動支付習慣就培養出來了,而且能潛意識中認為“這種支付方式”是安全的,事實上,燒錢大戰初期,司機們總會實時提取補貼到銀行卡,而兩周以后,他們三天提取一次,現在,他們已經懶得提取了,甚至還有些司機把補貼之外的錢存到打車軟件里。乍看上去,這些錢還是司機們的,但它們一旦被存入打車軟件里,就會成為騰訊、阿里們可挪用的資金,事實上,對于這些巨頭來講,關鍵是有錢可用,而不用糾結這錢到底掛到誰的名字下,也就是說,燒錢大戰的本質是:推廣了品牌知名度,培養了消費者移動支付習慣,而且大部分的補貼依舊是巨頭們的流動資金,這其實是一種推陳出新的營銷手段,比起跑到央視做一些廣告要高明地多。
再回頭看看,燒錢大戰里的司機和消費者們,每天一副猙獰的表情,司機們在路上一面開車,一面盯著手機,一面還要分辨最賺錢的訂單并搶下它們,車里的收音機和MP3自燒錢大戰開始之后,就再也沒有響過,至于,傳說中北京的哥京片子也漸漸少了很多;普通消費者則死死盯住任何出行的機會,倘若沒有花掉手機里的兩筆補貼,就好像吃了大虧一樣。在那段焦躁的日子里,司機和消費者都失去了往日乘車的樂趣,轉而把自己蜷縮在“補貼”的世界中,直到崩潰。幸虧補貼大戰這種事兒,不具有連續性,否則,中國的車禍率肯定會直線上升,而老百姓的戾氣也會因爭搶補貼日益加重。
強龍Uber,難壓地頭蛇?
“強龍不壓地頭蛇”的邏輯在中國互聯網世界被演繹地淋漓盡致,強大如Google,Facebook也沒能如愿本土化,而新貴uber要想真正占領中國市場還有很多功課要做。除了司機刷單之外,Uber還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麻煩和噩夢,也更深層次地感受著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性劣根。
前不久,神州租車發布了一組海報,吳秀波、海清等娛樂大牌赫然舉著“BeatU”的標語,控訴黑車里的無良司機,稍微懂點英語的人都知道,神州是沖著uber去的,海報用詞之犀利,簡直可參評諾貝爾文學獎了,其中,吳秀波的海報上還出現了錯別字,更是給這一組海報增添了些許傳奇性。我們在調侃神州租車的海報之時,也不免回想起中國互聯網上那些令人捧腹的論戰,我們的高端論壇上,從來沒有因哪個技術問題而爭論地不可開交,中國人費盡心思地撕逼大戰幾乎全部來源于利益之爭,從PPS和PPTV的視頻大戰,再到電商們零元購物,貓狗大戰,再到聞名全球,歷時四年之久的3Q大戰,巨頭們玩到精神崩潰之后,又得到了什么呢?這次神州海報創意新穎,但又有什么實際性的作用呢?事實上,只要uber繼續燒錢,就不會有人阻擋其在中國擴張的腳步,海報不行,海清也不行。這種無意義的論戰之所以該控訴,正因為它會給整個業界造成不良影響,從而讓競爭的方向跑遍,當人們都沉浸在論壇口水戰時,誰還會有心思去創新、優化客戶體驗呢?
此外,關于Uber專車還是Uber黑車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縱然中央有文件要支持新興的商業模式,給普通百姓提供乘車便利,但為了守住自己可憐的利益,一些出租車公司公然叫囂,阻撓專車的發展,甚至采取罷工、圍攻等惡性手段,而他們最大的借口就是法律規定,沒有獲得運營資格的車輛均屬于黑車。事實上,筆者無權質疑法律,但坦白講,Uber創造的這種商業模式,于城市長遠的發展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隨著汽車價格下降,越來越多的私家車出現在城市中心,大家買好了車,買好了并不迫切需要的車,然后開出來堵在一起,而后相處吸著汽車尾氣,直到PM2.5吞噬整個城市。而Uber模式在本質上是一種分享經濟,讓那些空閑的座位找到利用價值,讓每一位私家車主成為專車司機,從而降低城市汽車整體的保有量,緩解交通壓力。至于說,黑車司機的道德問題,則來源于人性本身,并不能說是因為他當了司機,所以才變得好色。
面對先進的商業模式,中國人總是肆無忌憚地拷貝,而一旦其威脅到自己利益就會不遺余力地破壞之,沒有人去思考,這樣的模式之于城市,之于國家,之于整個社會是好是壞,大家只擔心自己的荷包是否充盈,每天只是守著自己的小家,殊不知,沒有整個城市的發展,又何來幸福的小家庭,你真的愿意每天看著灰蒙蒙的天空發呆嗎?(科技新發現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