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吹牛逼”指南
吹牛是必須的,但別撒謊。
獨立、敏捷的中美科技觀察,硅發布微信號Guifabucom
Founder/VC 欄目第 22 期,本文作者:一呼醫生創始人 馬海平,馬海平也是國內最早互聯網營銷運營從業者,百度 BD 體系奠基人之一。
中國創業圈最近一件大事是:創業者吹牛逼吹出問題了。整一周時間,朋友圈瘋狂刷屏幾樁涉嫌吹牛到吹爆了的創業者負面案例。
其實這個商業時代,所有人都知道:每個創業者都必須學會包裝、推銷和美化自己。雷軍不吹么?馬云不吹么?都吹!而且,他們的吹牛為企業省下數以億計的營銷費用。
但為什么沒有人指責他們?其中關鍵在:他們只對未來“吹牛”,放大的是自己夢想、目標和到達的能力,釋放的是一種強烈的感召力,讓用戶、員工和媒體為之瘋狂,但他們可能不會就任何一個現在真實數據說謊。這就是成功鼓吹家與吹爆牛而被逼到死角的失敗者的區別:一個對著未來吹,一個就現在吹。
創業者需要不斷“吹”
創業者其實需要一種“鼓動家”的精神。從創業開始,你就必須通過不斷“吹牛”來驅動自己和團隊。
當你公司只有 10 個人不到時,你必須竭盡全力說服一個個有能力的人放棄現在擁有的東西加入你團隊,并和你同心戮力,為你做牛做馬,你得說服他們值得為你付出;
等你開始有第一個 10 萬級注冊、第一個 100 萬級用戶時,你更得“吹”,因為你需要告訴別人,你做到 10 萬就能做到 1 億;
當你企業邁過九曲十八彎離上市目標越來越近,你更需要“吹”,因為你必須拿到最后一輪融資,而把自己送上納斯達克的敲鐘臺;
創業者這樣“吹牛”,沒有人會怪你。因為你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欺騙,更多是為了鼓勵自己、驅動團隊,是為大聲喊出理想。但我下面要說的是,我們首先要明白哪些牛逼是不能吹的。對,一次也不能。
千萬別這么做
適度的自我包裝和失真的自我夸飾之間,其實不僅僅在細節,更在于心態。和部分神股前段時間不可思議的漲幅類似,目前投資領域高漲的泡沫,吹脹了一些人寄望于一吹成名的美夢,于是,更應該謹記如下:
第一:融資——不要隨意“翻倍”
創業企業最喜歡吹牛的就是關于融資金額。有個媒體記者曾這么寫道:“……創投圈內虛報融資額現在已經發展到猖狂程度。眾多企業以原數三倍去夸大融資額。此前,某團購網站先后宣布獲得超 1 億美元的巨額融資。而后被業內人士爆料,其真正融資金額差不多是對外版本的一半左右。近期即將上市的某某團購,造假次數之多令人發指。隨著招股書曝光,幾筆融資被放大 4 倍……”
就我所知,夸大 4 倍以上的也不少見。其實,不論其商業倫理成本,融資作假就性價比來說,也是最不值得的。融資金額作假不能騙過下一輪投資者、也不能騙過上市前會計審計,唯一能欺騙一時的,只有輿論和公眾。
有人或許認為,只要上市成功,當初的老賬就算被翻出來,“成功者也是不會受審判的”。且不說真正情況是不是如此,即使如此,這種作假也完全可能把你企業在邁上 IPO 前最后一刻拉下馬來,而且一旦被曝光,會被十倍百倍輿論所淹沒。
第二:數據——不要動不動過“億”
相比融資額造假,在用戶數量、活躍用戶數等方面吹牛的成本似乎更低,而被拆穿可能性,似乎也更小一些。我的感覺是,現在動不動就說自己用戶過億的創業者實在太多了。
雖然這個數字對有 13 億人的市場,還比較可以理解(如果你在什么歐洲市場,那就沒戲了),但你同樣無法愚弄別人的感覺:說服國人的十多分之一都來用你,不是件簡單的事。我的真實感覺是,如果身邊 10 個人里沒有 1 個是知道你的,那最好就別說自己用戶過億。
第三,產品——不要輕易就“革命”
我現在最怕聽到的就是耳邊經常灌進的“革命性的”、“顛覆性的”產品……什么是革命性的呢?比如內燃機取代了蒸汽機、電燈取代了油燈、移動互聯網超越了傳統互聯網……
所以,動不動就產品革命,實際上是有違常識的。這樣吹牛的代價在:提高消費者心理預期,而透支了自己的產品信用;而過度透支結果,就是留給業界一個“大話王”印象。甚至連這樣的印象可能也留不下,因為這樣做的人太多了。
第四,團隊——不要隨便改履歷
擁有一個高資歷、背景華麗的團隊的確是一件很拉風的事。如果中間有些 BAT 的 VP 或 CXO,那簡直是大殺器。
但世界上除了自己良心,還有兩種人盯著你,一類叫媒體,一類叫友商。所以我的建議就是,讓你的團隊如實呈現,連“高級”、“資深”這樣的修飾語也要如實,要么就干脆不用。否則,很多大牛的身敗名裂,往往都是從簡歷上一個小小的“不準確”而被找到入口的。吹牛是一門技術活,各位創業者,吹牛要慎重,裝逼必被雷劈。
(本文版權歸硅發布所屬公司所有,未經授權,任何組織、機構或個人不得對作品實施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