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老板:以后東方歸中國管西方歸美國管 挺好
中國密謀在2049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主?不,持此觀點的《百年馬拉松》一書“糟透了”
2015年,《百年馬拉松——中國密謀取代美國成為全球超級大國》一書在美國出版,作者白邦瑞現任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政策研究室顧問,與中國軍方交往頗多。在書中,白邦瑞“揭露”了中國鷹派的密謀——在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百年時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主,而美國過去40年一直被愚弄,愚蠢地幫助中國崛起。
在華盛頓,這本書迎合了一些人對中國崛起的疑慮以及對討論“中美競爭主導權”的熱衷。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中國問題專家包道格、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的喬納森·波拉克和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學者葛萊儀,對該書的評價分別是:“糟透了”“垃圾”以及“充滿事實錯誤”。
在華盛頓智庫圈,人們一般認為,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對華相對溫和,而有軍方背景或從事戰略研究的人,對中國則多一分懷疑。“中國顯然是在利用美國對華政策的軟弱,其過度擴張的外交舉動損害了美國的利益。中國該明白,自己的力量尚不足以挑戰美國,美國有許多辦法阻止中國,不要逼美國使用這些辦法。”在喬治·華盛頓大學西古爾亞洲研究中心采訪亞洲問題專家薩特時,《環球時報》記者聽到了此次美國行對中國“最直率”的聲音。
薩特表示,對于如何應對中國崛起,美國已出現嚴肅辯論,只是IS(“伊斯蘭國”)、俄羅斯等問題的急迫性讓它尚未成為美國外交領域最首要的辯論。在近期發表的學術文章中,薩特稱,中國在南海等問題上對美國的傲慢使后者“驚醒”,增強了華盛頓反制中國的決心。
更多接受采訪的美國學者,表達的則是美中“除了合作,別無選擇”。在號稱華盛頓第一智庫的布魯金斯學會,中國問題專家波拉克說,中美之間有太多分歧,未必能解決,但必須被管控。就像奧巴馬與伊朗達成核協議,如能得到全面執行,將極大降低伊朗十年內擁有核武器的可能性,但外界仍批評該協議風險太高??蛇@些批評者能拿出什么替代辦法?他們希望沒有此協議,任由伊朗為所欲為?難道希望與伊朗打仗?美中之間也是,不論是否喜歡,都已經坐在一條船上,如果不管控分歧,結局一定是相當令人不快的。
包道格認為,“伊朗核協議達成,美中也有很好的合作,但奧巴馬政府不向公眾說明這些合作,卻在南海爭端上說得太多,默許美中間各種困難、麻煩出現在媒體上。”
八任美國總統推行的對華政策過時了?沒有,“人們很難想象一個基于全面敵對假設的中美關系會行得通”
“中國究竟想做什么?”《環球時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論對華溫和派還是強硬派,這似乎成了美國學者共同的疑慮。以南海為例,他們認為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21世紀初,中國睦鄰政策十分成功,但最近幾年中國似乎不想做“好鄰居”了。一些人進而懷疑強大了的中國勢必挑戰現行國際體系與規則。美國基辛格美中關系研究所學者羅伯特·戴利說,中國在西太平洋給美國傳遞的信號是“讓路”,而美國的政策是“我們不走”,這種對立似乎無法調和。
今年3月,美國外交學會發表《修改美國對華大戰略》報告,強調美國需要一個新的旨在平衡中國崛起而非幫助中國崛起的大戰略,批評現行對華政策以犧牲美國主導地位和長期戰略利益為代價,認為美中戰略競爭才是未來常態。兩個月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蘭普頓發表題為“美中關系逼近臨界點”的演講,對2010年以來兩國國內威懾彼此論調不斷升級,兩國精英和大眾討論重心逐漸轉向極端表示擔憂,并提出中美需要“第四個聯合公報”等解決之道。他還援引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對中美互疑的概括:在北京看來,華盛頓堅決反對中國崛起,甚至想破壞其政治領導力;美方則認為,北京的長期政策旨在將美國趕出亞洲。
究竟哪種思想才是美國對華態度的主流?在布魯金斯學會,桑頓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推薦記者從該學會最新報告中尋找答案。在這份題為“改變對華政策——我們是否在自尋敵人?”的報告中,曾在奧巴馬第一任期任總統亞洲政策顧問的杰弗里·貝德,對美國近期不少外交政策專家的對華負面論調表示擔憂,他尤其反對一些人關于尼克松以來八任美國總統所推行的對華接觸政策已經過時的看法,強調從實踐層面看,人們很難想象一個基于全面敵對假設的中美關系會行得通。貝德告訴記者,美國對華戰略存在全面對抗與全面后撤兩個極端,選擇全面對抗是一種惰性思維,而現實是美國只能走中間道路。
美國選擇“容納”中國崛起?事實上,美國更希望“塑造”中國的行為和選擇
“來美國這么久,看到這種對華政策的激辯其實挺痛心的”,一名就職美國媒體多年的華人記者對《環球時報》說,最痛心的莫過于兩國情感氛圍的不同。當年尼克松與基辛格到中國時,兩國基于那么大的善意開始了接觸,但現在,兩國間頻繁的保證似乎總遏制不住對彼此的懷疑。
在中美存在戰略互疑的大背景下,對華比較溫和的美國學者大都認為美中需要找到合適契機向彼此澄清戰略意圖,卻不認為中美搞第四份聯合公報是“好主意”,原因是目前不論南海、網絡安全還是其他議題,美中之間困難與分歧太多,如果開啟商討第四份聯合公報的談判最終卻未成功,反而會給中美關系帶來更大傷害。
可中美怎樣才能打破信任鴻溝呢?在美國期間,《環球時報》記者接觸的中美兩國學者都有人認為“球在美國一邊”。有受訪者表示,中國崛起是不爭的事實,崛起的中國需要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發言權也是事實?,F在反而是美國對華政策很不清晰,美國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接納中國的崛起?
“美國歷史上從未與任何有核國家發生過直接武裝沖突,既然戰爭(選項)不在桌面上,奧巴馬清楚,他必須找到與中國和平相處之道。這意味著美國必須容納(accommodate)中國崛起,中國也必須適應美國存在,妥協必須是雙向的。”波拉克說,“我認為,中美目前尚未找到真正令人滿意的可以管控潛在競爭的相處之道。”
與波拉克一樣,包道格與葛萊儀也否認美國有遏制(contain)中國的意圖。在他們看來,“遏制”在大國關系中專指美國冷戰期間對付蘇聯的那一套——不往來,不合作,搞競爭。而美國每年接納如此多中國留學生,這么多美國企業在華投資,顯然不是“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