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輪的硅谷泡沫會如何破滅?
無數的人都希望科技業是存在泡沫的,也希望它就此破裂
作者:Nick Bilton, vanityfair.com
翻譯:管理學人
在6月上旬,一個周四的早晨,美國門洛帕克瑰麗沙丘酒店里的宴會廳內,舉行了一場封閉式的個人演講。懸掛在天花板上的華麗吊燈,用銀絲板印刷設計包裹的墻面,這宏偉的宴會廳完全不負這個五星級的度假勝地的盛名。宴會廳的后面有一個2800平方英尺的房間,里面掛著一塊巨型的簽名板,上面赫然寫著硅谷最受尊敬的風險資本公司之一Andreessen Horowitz的名字。
在早餐和咖啡供應的時候,公司的合伙人愉快地交談著。他們一共為公司籌集了15億的資金。投資者們都身穿各式商務休閑裝,襯衫最上面的那顆扣子也都是解開的。(只有少數幾個人穿著西裝打著領帶站在外面)。在遠處,你可以隱約聽到在這條沙丘路上賓利和特斯拉的淡淡轟鳴聲,躋身于硅谷最頂級V.C.的企業家們都開著這類車來到自己的辦公室。(風投機構 Greylock Partners, 德豐杰風險投資公司Draper Fisher Jurvetson, 和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等等)。——他們會在各自的辦公室里會見初創公司的創始人們,重新查看新公司的一些平臺,并去尋找下一個不可錯過的公司。
一番閑聊之后,管理合伙人Scott Kupor站上了演講臺,告訴這些組合投資者們目前他們資金的狀況。A16z,作為在硅谷人盡皆知的公司,在一些行業里已經為其中最龐大的企業投資了數億美元。(包括Instagram, Facebook, Box, Twitter, 和 Oculus VR),也包括一批崛起的行業新貴,(比如Instacart,它作為生鮮配送行業目前已價值20億美元以上)。當客戶們都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kupor便開始通過一系列幻燈片描繪技術行業的過去和現在,并提供一些有助于公司未來投資方向的運用數據(包括Capital IQ, Bloomberg, 以及全國風險投資協會)。每一組數字都經過精心的研究其源頭也經過認真挑選。
這個演講,堅持運用A16Z標志性的灰色和深橙色作為調色背景,不過這動機似乎過于明顯。Kupor也顯得想急于平息因為科技泡沫而存有的任何焦慮情緒。他承認這次的情況確實是和1999年那臭名昭著的“dotcom” 泡沫有些莫名的相似之處,比如獨角獸公司的數量明顯增加,以及科技初創公司估值已達10億美元或以上。但Kupor信心十足地鼓舞著底下的觀眾們,他的幻燈講義里寫著“這次不一樣”,并特別將科技公司IPO數量的下降標注了出來。這個指標在2000年3月泡沫破裂時很能說明問題?;仡櫮菚r,幾乎每天都有一家公司上市,不過現在這個數據被下降到每周一家。Kupor強調,此時此刻,資金是反向流動的,它并沒有從股市直接進入一個公司的財政金庫。而是在后期投資中,用它獨有的方式流入了初創公司,所以Kupor認為,這個只不過是少數的案例,不用過于擔心。
等他讀完這段安撫人心的獨白后,“Andreessen Horowitz”這塊標志就從墻上掉下來落在地板上,并發出不祥的聲響。所有的投資者都湊過來看熱鬧,一些合作伙伴則在舞廳里尷尬地笑了,其他的人卻覺得這并不是件有趣的事。
在過去的一年里,美國其他地區主要的議題集中在,同性戀婚姻的爭議,警務戰術,奧巴馬醫改,放氣門等。可在硅谷,是否存在技術泡沫成為了一個不可回避的討論話題。Marc Andreessen,與他同名的公司創始人,或許是對泡沫說法的反對。在他的Twitter記錄里,他引用了“泡沫”這個詞居然超過了300次。對于他周圍的,甚至是任何暗示可能存在泡沫的人,都會不斷地進行嘲笑或反駁。他的論點之一,也在演講臺上所播放的幻燈片里的指出,就是手機使用的迅猛增長,幾乎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購買所有的東西和其銷售的方式。這包括從生鮮配送到出租車的服務,都創造了顛覆性的改變。當然與“dotcom”的繁榮時期相比,目前許多高科技公司也創造了驚人的收入。
Andreessen的觀點其實都很有價值,但是對于泡沫這一說法仍然無法平息。因為從另一方面而言,泡沫的跡象已經越來越普遍。在2011年的夏天,當我為了報道《紐約時報》中的高科技產業,而搬到了海灣地區時,硅谷仍為最后一個泡沫的破裂而搖搖欲墜,這次泡沫導致了巨額損失,并讓納斯達克指數急轉直下。這和1929年道瓊斯指數讓華爾街崩潰非常相似。在2000年,一些初創公司的CEO在幾個小時內損失就達到數百萬美元。其他的一些公司則目睹了他們的整個凈資產在數月內下直接降到零。人們都銷聲匿跡;通勤時間也被減半;私人投資僵化。當我重新回到舊金山,LinkedIn已成為唯一被公開交易的社交媒體公司。一個朗朗上口卻鮮為人知的新興企業,Uber,它在風險資本中剛剛籌集了一個看似驚人數額(1.1千萬美元)。而Postmates, Tinder, Instacart, Lyft, 和 Slack卻都沒能繼續存活。你要知道硅谷是一個很實際的地方,不是一個類似HBO的節目。
但是在這幾個月內,我留意到,一些私人的資金正在回籠,而一大批初創公司也正重塑它們在當地的形象。我之前聞所未聞,企業里的工程師們已經開始用支票的方式,來支付樣板房頭幾個月的租金。我曾經參加了一個叢林主題的萬圣節盛會,里面那別具特色的雜技演員就是一只600磅的老虎,為了增加照片的實感,旁邊還有其他的一些野生動物,最后他們把照片全貼在一個熱門的新初創公司里。與此同時,我已經被他人介紹了無數的應用程序,或許只為了能有一個停車位或者用信息服務來告訴一些人我們正在運行。創始人告訴我他們的公司價值已經上千萬。當我詢問他們的邏輯時,他們卻把我看成了一個瘋子。在facebook上市后不久,我得知在社交網絡公司里有一個秘密組織“T.N.R.250”他是“暴發戶250”的縮寫。包括了Facebook的前250名員工。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成為了百萬富翁。T.N.R.的成員私下會討論如何用一筆橫財去買東西。包括游艇,飛機,班克斯畫像,甚至熱帶島嶼。
無論何時,當我把“泡沫”一詞寫入我的報告里時,我就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我仔細地研究了一個不幸的社會網站Michael Arrington,它曾經是硅谷的一個權力紐帶并投資于一家初創公司。他們說我并沒有貴族氣,而更像是一頭“健碩的牛”。但我最近的擔心已經蔓延,現在僅基于美國就有快接近100家獨角獸,納斯達克指數最近也已創下歷史新高,這個數據在2000年“dotcom”崩潰前也已經超越了一系列的記錄。華爾街日報展示了許多投資者目前擔心的希勒市盈率,以及衡量市盈率,從而指出股市里存在“泡沫”。
事實上,最近即使是一些最激進V.C.也退縮了,在Andreessen Horowitz演講后不久,私募股權公司Elevation的合伙人及合創者Roger McNamee,告訴CNBC:“這段時間我們將會作一些調整和改正。” Benchmark Capital和Andreessen’s nemesis的合伙人Bill Gurley。(正如他最近在“mynewman”里談到Seinfeld character時所指出的)在Twitter 上(這是風險投資商之間通話的首選平臺,還有許多人在平臺上打賭)回應了這種情緒。“爭論者認為我們并未在泡沫中,因為目前為止并沒有1999年那么糟糕。” Gurley在微博上說:“打個比方,我們說金正銀很好,因為希特列比他還要兇殘。” Gurley拒絕對發表評論。
但是在硅谷,要了解目前狀況的最好方式就是要重新回憶一下最后一個泡沫的發生。Mark Cuban,在dotcom泡沫破裂之前幾個月就將他的Broadcast.com以57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然后告訴我,無論你在哪一個泡沫中,那都不算是問題。而且到時即使會有許多人因為泡沫而受到重創也不是太大的問題。“最大的失敗者將會是那些跟別人借錢去投資私人企業的投資者。”他告訴我,“因為你愚蠢,你將泡沫吹爆,然后失敗,就這么簡單。”
或許最清晰的觀察科技產業的方法是通過它的建筑。當你身處舊金山的I-280公路時,你會發現美國的風景其實大同小異。在它的左邊,厚重的霧氣從雙峰山上慢慢地往下移動。再看右邊,數十座大型集裝箱船就像是在海灣里的斑點。如果你是開車前往舊金山,你便會穿越曾經屬于強盜式資本家(城市的原始企業家)的地盤,不過現在都是一些高檔的精品酒店的諾布山。但是當你開進這座城市,其實天空到處都顯現同一個景色:瘦長缺笨拙的起重機穿入幾百英尺的高空,滑觸線將混凝土掉起,起重機上的光束相互交迭。
舊金山大約有一半的土地都屬于住宅區,已計劃增加15%的空間用于辦公,而其中大部分的地方可能都是撥給一些科技初創公司。向南行駛約50英里以南加州,在那里你可以看到有巨大玻璃窗的蘋果公司總部, Norman Foster先生所設計的“宇宙飛船”。它有280萬平方英尺容納1.2萬多名的員工。還有就是Frank Gehry所設計的facebook大樓與屋頂花園,它聲稱這是近期世界上最大最新的開放式平面。谷歌目前正在規劃升級自己的園區(這個由Bjarke Ingels和Thomas Heatherwick設計),這里有被稱為“crabots”的一大批小型起重機機器人,它可以移動辦公室的墻壁,地板和天花板,并在短短的時間內改造空間。
在硅谷里可能沒有比在米盛街415號上建造一個棟1070英尺的大廈更加有紀念意義了。這座新建的Salesforce塔,將很快成為舊金山最高的建筑,比泛美金字塔都高出200英尺。而這或許按時著一個大問題。耶魯大學講師,《繁衰經濟學》作者Vikram Mansharamani說,幾乎每一個巨大的泡沫破裂之前,都會試圖去修建最高的高層建筑。華爾街40號、克萊斯勒大廈和帝國大廈,就是在大蕭條期間所修設的。吉隆坡雙子塔也正是在亞洲經濟危機開始時完工的。臺北101大樓作為曾經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它奠基的時候正是互聯網泡沫最嚴重的階段。
這些建筑物中的一些,是從泡沫的橫財中所得的部分資金,我們假設市場還將繼續繁榮下去,他們也會有足夠的租金來租用房屋。從歷史上看,這種趨勢在其他行業中也存在。根據Mansharamani所說,膨脹的藝術市場是另一個令人不安的指標,因為它讓人們變得過度自信。(今年5月,克里斯蒂、蘇富比和菲利普斯在一周半的時間里總共賣出了 27億美元的藝術品,打破了銷售記錄。)還有被一些經濟學家稱為“粉黛泡沫”的超前性指標,指的是脫衣舞女涌向泡沫日益嚴重的市場。(雖然很難去證明這一理論,但眾所周知的是,這里有幾個酒吧確實提供這種服務)。“我想,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況絕對可以被稱的上是泡沫,” Mansharamani告訴我,“這些都是狂妄自大的行為:更大,更好,更寬。更自我。”
1999年時那種狂熱也以更為普遍的方式卷土重來。在2013年,在這里上上下下所有的高技術工人據說平均一年能賺19.6萬美元左右,有的人在股票里賺了數百萬美元。而有的程序員像好萊塢明星般有了自己的經紀人。一些實習生的月收入超過 7000美元,這相當于每年增加了大約8.4萬美元。(在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大約是 5.3萬美元。)Snapchat僅僅為了讓斯坦福大學本科生來公司工作,開出了高達 50萬美元的年薪。Rich Talent Group是一家公認的科技業招聘公司,其創始人Jana Rich告訴我,從90年代末以來,她從來沒有見過這么激烈的人才爭奪戰。“這樣生活循環周期我見過兩次,從一切都安好,然后再經歷失敗。在我看來,我們現在就處在需求曲線的高點。”
科技行業的其他招聘者表示,就像在1999年一樣,招聘過程中對于每一個小細節都可以進行談判協商,而且越來越強調最終有可能帶來數百萬美元的超額股票期權。這個時期,公司也會用美食餐廳、健身室、開放式露臺,以及非正統的小隔間來吸引應聘者。有時候,應聘者的要求平淡無奇:一個招聘人員告訴我,有位工程師要求辦公空間靠近免費小吃站。但有的時候……據說谷歌為了不想讓一名高管跳槽到競爭對手的公司里,給他的報酬居然高達1億美元。無論是谷歌還是其新成立的母公司Alphabet似乎都太有錢了,根本不在意這類花銷。
這種現象其實已經漸漸創造了一個墮落的文化,并讓人回想起過去的那一次泡沫。 在1999年,成千上萬一夜暴富的年輕人在舊金山的街道上排著隊,等待進入酒吧和餐館吃喝玩樂。似乎每天晚上,都有Kozmo(Postmates這類型網站的前身,該公司后來損失了2.5億美元)之類的公司舉辦盛宴。 一些派對上有雜技和噴火表演。另外一些派對會向來賓發放小玩意兒和服裝。
根據Facebook邀請頁面顯示,最近網絡企業家和投資者舉辦的“Product Hunt”歡樂時光吸引了超過4000多人參加。在另一個聚會中,主辦方則發放免費的蘋果電視機頂盒作為答謝禮物。Facebook一名杰出員工的生日派對被策劃得就像一場精心制作的婚禮,有冰雕、巧克力,還有五六個姑娘在牌桌周圍走動,并將牌掛在他們的腰間,讓客人可以在玩二十一點的時候盯著她們的胸部看。在一位谷歌高管的45歲生日派對上,還安排了雜技表演。近年來,每年在內華達州的沙漠藝術和音樂節里,“火人節”吸引了很多風險資本家以及谷歌、Twitter、Uber、 Facebook、 Dropbox和 Airbnb的員工。(2012年時,Mark Zuckerberg還專門乘坐直升機飛去那里玩了一天。)“億萬富豪們”已經忽略了微不足道的睡眠條件,有的住在私人營地里,有的則住在定制的圓頂帳篷里,里面安裝了自己的發電機和空調。在最豪華的營地,“夏爾巴”團隊客服與科技精英的比例達到3比1。
在任何一個晚上,都有十多家風險投資公司在舊金山的五星級酒店或者屬于自己的億萬富豪俱樂部里舉辦VIP晚宴,讓設計師、首席技術官和青年創業者相知并相識。有些晚餐甚至承諾,某個參與初創公司投資的二線名流也可能會到場。更復雜的活動甚至包括前往Richard Branson的內克島旅游,或者墨西哥蓬塔米達的四季酒店度假。甚至是與Bono到都柏林逛酒吧。這樣的繁榮景象,與90年代中期吸引華爾街銀行業者、模特、大學輟學生,創業者前往硅谷的情景極其相似。曾今有人說過:“當帥哥美女出現的時候,你就知道有泡沫了”。
工程師們和風險資本家都堅稱,目前狀況和以前不一樣。在過去,他們認為,人們只想努力去變得更加富有。而現在,他們正在試圖“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并對此再三強調。去年,《財富》曾敘述了一位Airbnb高管的一段話,內容大概就是說他希望看到公司能贏得諾貝爾和平獎。
事實上,目前有許多技術是能真正改變世界的——比如某些公司立志要把人送上太空,或減少交通死亡事故,或者幫助發展中國家的人們能在互聯網上互相交流。你手上的手機(可能你正在用這個發光的長方形物體來閱讀這篇文章)無疑已經明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關于種族主義、強奸、警察暴行和不平等的標簽,為那些以前遭到忽視的人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渠道去發聲。但小說《硅谷》中有一句臺詞:“通過最少的、以消息為導向的傳輸層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句話實在太貼切不過了。在整個硅谷,多數大初創公司實際上是在提供配送服務,它們進行的嘗試從某種意義上說,和達美樂比薩在80年代掌握的東西差不多,在30分鐘或更少時間里把熱騰騰的披薩送貨上門。Uber, Lyft、 Sidecar、 Luxe、 Amazon Fresh、 Google Express、 TaskRabbit、 Postmates、 Instacart、 SpoonRocket、 Caviar、 DoorDash、 Munchery、 Sprig、 Washio、和Shyp等等,其實只是利用算法來盡可能快地配送貨物或者服務。或者比那更加簡單。一個技術專家偶然聽到的一段話,便把它放在了Twitter上:“科技文化的重點只在于解決一個問題:我媽不再幫我做哪些事情了?”
當一大堆差不多做同樣事情的公司被建立起來,或許這就是目前與 dotcom泡沫最大的相似之處。生鮮配送服務公司Webvan 在1999年它的I.P.O.達到了3.75億美元,在最后泡沫破裂前,它的市值曾一度升至79億美元。 Kozmo最初免費提供一小時送貨上門服務,它倒閉得如此突然,有些員工甚至在到達辦公室時才發現自己只有五分鐘時間收拾自己的東西并離開。還有網上銷售貓砂和狗食品的Pets.com,它就像是一個拋物線,在不到300天的時間,從IPO籌集 1.1億美元直接走向破產。
即使這一代發行公司可以從桌面電腦轉移到手機上——64%的美國成人擁有智能手機——這也未能證明它是一個非常可靠的商業模式。 Kozmo和UrbanFetch在訂單和基礎設施上花了太多錢,以至于最后破了產。最近的一些初創公司為了獲得更多的新用戶,提高公司的關注度,在這方面不斷地提供補貼,。即使是目前估值510億美元的Uber,據稱也有5億美元的虧損。一位專門報道華爾街和硅谷內幕的杰出作家對我說,“這些公司繼續把1美元以70美分的價格售出,在錢用完之前,他們能堅持多久呢?”
目前來說,他們或許還能堅持一陣子。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決定開展多輪量化寬松政策,也就是央行通過購買債券來刺激經濟,所以現在現金很充足。濟學家Christopher Thornberg(他為預測2007年的房地產崩潰而一舉成名)曾經說過 “整個世界充斥著金錢” 。私募股權投資公司現在有能力幫助風險投資基金獲得巨大資金,用以支撐坐擁數十億美元、卻幾乎沒有辦法去盈利的初創企業,更不用說中國和俄羅斯了。去年,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向移動支付公司Square投資1.5億美元。紐約的一家投資公司老虎環球管理,參與了Airbnb一輪15億美元的融資??偟膩碚f,在這些初創公司推動了一種“FOMO”文化,或者說就是“怕錯過”。在硅谷流行一種說法,就是V.C.要對自己的投資者負責,不要只去留意下一個大熱門。
這就是讓事情變得模臨兩可的地方。這些都是私人公司,編制的是私人資產負債表,預估的價值也是自己給自己定的,并沒有按照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或公眾市場的嚴格審查要求。換句話說,這些初創公司可以自我制定更高的估值。一個很成功的風險資本家告訴我,他最近正在與一家尋求新一輪融資的獨角獸公司洽談。他問該公司的C.E.O,為什聲稱自己的公司價值10億美元,對方說,“為了能招募新的工程師,公司需要有10億美元的價值。我們就是這么來決定并估值的。”
有一位非常有名的風險投資人告訴我一個類似的事情。去年冬天,當Instacart募集2.2億美元時,想參與這輪投資的V.C.就只能在一個秘密的辦公室里翻看該公司的一些相關章程,而且這些投資者也被要求不能在會議中使用手機,以避免拍下任何照片。該公司聲稱,采取這些措施是為了防止泄漏消息到媒體或競爭對手那里,但這個風險投資人說,感覺更像是該公司在試圖控制時間,不讓投資者對instracart的收入和利潤有更深層的考量。
事實上,與Kupor在瑰麗酒店的說法相反,正是這種后期階段的投資——缺乏監管,有人在嫉妒,還有人在幸災樂禍——令很多泡沫觀察家感到擔心。 “在過去的一年里,獨角獸公司的數量基本上翻了一倍,” Cowboy Ventures的創始人Aileen Lee說, 她號稱“獨角獸公司”這個詞是她創造出來的。“但其中很多都是用紙做的獨角獸,所以它們估值可能從某一段時間來看是不真實的。” 從其他方面來講,Lee認為資產負債表中可能永遠都填補不上足夠多的零,以證明它們是真正是獨角獸。這些公司將獲得一個新的綽號:“獨角尸”。
說到底,獨角獸公司的一個問題在于沒有什么退出策略。要么你上市,不過這是不可取的,因為它不會給你帶來多少收入,或者你可以出售公司,但是這也很難,因此有能力也有意愿收購獨角獸的公司并不多。因此,對于很多獨角獸來說,選擇就變得相當簡單。你要么繼續提升自己的估價,或者籌集更多資金,要么就等著破產。
然而,現在和15年前所發生的情況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在1999年底2000年初,dot-com泡沫破裂的前夕,沒有人希望這個派對結束。高科技股票已經成為一種日常娛樂,在交易的第一天,股價通常都會翻一倍,甚至有時成指數倍增。(有一只股票曾一度飆升978%,最后回落到606%,相當驚人)。結果,加油站服務員、大學生、銀行職員、教師和退休人員都將現金投入到股市中,希望從中獲得暴利。運氣好,選中好股的人(當然,那時看著都是非常完美的優質股)在一天之內能凈賺六倍——至少在紙上顯示的數據就能賺這么多。
但現在,無數的人都希望科技業是存在泡沫的,也希望它就此破裂。因Uber而失去工作的出租車司機,因Airbnb失去生意的酒店業主,報紙雜志也不得不受facebook版面的支配;書商和零售商也一直在與亞馬遜進行不屈不撓的抗爭;無法跟上狀況的老人,還有音樂行業、電視節目制作商,也許最重要的是舊金山市民,如果價格過高的房租能夠降下來,如果他們在星期一晚上能進一家像樣的餐館,他們在上街開心慶祝??萍籍a業的博主會對“泡沫”預警加以嘲笑和譏諷的風險資本家們興高采烈地說:“我曾經告訴過你了啊。”有一位杰出的科技記者曾告訴我的:“坦率地說,我簡直等不及了,真想看到Marc Andreessen臉上得意忘形的神情頓然消失。”
安德森拒絕針對這篇文章與我有所交流,但他對泡沫的論證是有記錄的。他的部分依據是,如果有泡沫,那為什么現在還沒有破裂。 (“大爆炸在哪里?”他在Twitter上說,“應該有一個驚天動地的大爆炸啊!”)但要指出泡沫何時破裂并不容易。正如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梅納德所說的那樣,市場可以保持非理性的時間,比你保持償債能力的時間再要長一些。早期的討論也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帕特里克卡萊爾(Patrick Carlisle)是舊金山Paragon房地產集團首席市場分析師,在過去的30年里,他研究了幾個重大的經濟崩潰案例,他表示,當你覺得事情要發生時,往往什么事都沒有。“人們在1998年和99年就開始談論泡沫,都認為泡沫已經無法持續下去了,”他說,“但它又持續了兩年。”
真正的區別可能來源于最龐大的科技企業(如蘋果、亞馬遜、Facebook和谷歌等等)毫無疑問已成為我們社會結構的一部分。所以,這次的泡沫破裂不會像之前那么大、也不會是一個突如其來的災難。事情可能會像一個大拖拉機一樣因為輪胎上的小洞而使它慢慢地減速,也許“泡沫破裂”將會是一系列更小、更為安靜的破滅,更像是一種看似無關的東西。這是否是因為希臘金融體系的崩潰,或者因為中國股市的下跌,或者Donald Trump參與競選。同時,CB Insights公司的數據顯示,在2015年,平均每周都有一家初創公司倒閉。很多人都想知道,在8月,道瓊斯指數在最初交易的時間段里下跌1000點時,是否就是泡沫大爆炸的第一個暗示。
但這種破裂無論以何種形式發生,一些人都擔心它可能會比上一次更加糟糕。當dot-com泡沫破滅的時候,網絡則仍處于起步階段。現在,從麥肯錫公司的報告數據上看,到2011年,互聯網相關的消費和支出已經超過農業或能源。正如著名財經作家Noah Smith今年7月所說的那樣,危險不在于我們正處在一個科技泡沫中,而在于我們正處在“所有類型的泡沫”中。只要發生眾多事件中的一個,都有可能導致多米諾效應。
諷刺的是,當泡沫發生破裂時,不管它是以何種形式破裂,傷害最小的就是風險投資者自己。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經上次泡沫中吸取了經驗和教訓,所以這一次他們簽了一些協議用已確保,一旦一家公司倒閉,或必須賣掉,任何剩下的錢將直接進入他們的賬戶,以保證“他們投資的錢完好無損”。有一個不成文的說法,就是在硅谷,保證投資者都能夠拿回屬于他們的本金??墒菍τ谀切┛磕门芡刃统鮿摴竟べY的人,或者專車司機來說完全不適用。而那些聽信了Zynga、Yelp 或者Twitter,拿出積蓄來投資一些規模如夫妻老婆店公司的人來說,恐怕就沒有這么安全了,你只能看著它的股票一路下滑。
不過別擔心。這次不同于以往。(完)
- 山西富豪的“造車生死局”
- ETF最前線 | 易方達滬深300非銀ETF(512070)早盤上漲3.79%,移動支付主題走強,兆日科技上漲20.0%
-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亞洲硅業:技術升級一直在路上……——走進西寧看發展·一線故事⑩
- 青島銀行:11月28日接受機構調研,投資者參與
- 青年早新聞 | 今天起,這所高校再次推出1分錢早餐
- 陽城煤礦多點發力保障重介系統穩定運行
- 持續優化銀發業務布局顯成效,量子之歌加速打造全方位服務生態夯實“護城河”
- 屋頂安“太陽能板”好嗎?若家里是這6種情況,還是要慎重決定
- 股東近期減持約5000萬元股份,被批“蹭”熱點?湯姆貓回應
- 2024清華校友創業成果對接會之健康醫療與生物醫藥論壇在蓉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