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夜夜-国产乱人视频-国产成人愉拍精品-亚洲男同志**可播放xnxx|www.waedb.com

歡迎來到中國凈化門戶網! 會員服務| 無圖版| 手機版|
您好,歡迎! 隱身 | 商務中心 | 資金0 | 積分0 | 退出
用戶名:  密 碼:  注冊 忘記密碼?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時政新聞 » 正文

長江、黃河中上游退耕還林生態效益超萬億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0-18  瀏覽次數:914
核心提示:  退耕還林是我國實施自然生態系統修復的標志性工程,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  2014年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
 
 
  退耕還林是我國實施自然生態系統修復的標志性工程,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

  2014年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也是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元年。根據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國務院批準《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總體方案》。以此為標志,我國退耕還林事業進入了鞏固已有退耕還林成果和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并重的新階段。

  在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重要歷史節點,為了向人民報好生態建設賬,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更好地推動新一輪退耕還林,2014年,國家林業局在2013年開展6個重點省退耕還林生態效益監測評估的基礎上,組織開展了長江、黃河中上游地區的退耕還林生態效益評估,并于今年發布《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國家報告(2014)》(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取得了哪些成果,數字背后說明了什么,工程對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哪些作用,退耕還林未來發展前景又將如何?《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家林業局退耕還林(草)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周鴻升,請他對《報告》進行全面解讀。

  為什么要開展退耕還林生態效益評估

  長期以來,長江、黃河中上游地區由于毀林開荒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成為我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為了控制水土流失、減緩土地荒漠化、減輕風沙危害、改善生態環境,按照中央要求,1999年,川陜甘三省率先開展退耕還林,舉世矚目的退耕還林工程就此拉開大幕。2014年,國家出臺了《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總體方案》,退耕還林工作又翻開新的篇章。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指出,建立生態文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加快推進對森林、草原、濕地等的統計監測核算能力建設。貫徹落實《決定》《意見》作出的一系列部署要求,無一不需要加強重大生態工程績效監測評估工作,無一不需要用科學的監測評估數據做支撐。

  首先,監測評估有利于推動建立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林業發展方式。開展績效監測評估,不僅是深化工程管理,實現管理精細化、科學化的迫切需要,也是調整完善工程政策、建立工程實施反饋機制、修正機制的迫切需要。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評估結果真實地反映了現階段退耕還林工程的成效和特點,對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指導,有利于決策部門針對區域主要生態問題,進行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和管理,促進形成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發展方式。

  其次,監測評估有利于推進生態文明評價制度的建立。完整的工程管理必然要求完整的績效評價。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績效監測評價,既包括工程效益監測評估,又包括工作成績監測評價;做好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績效監測評估,必須不斷增強監測評估工作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建立全面系統的監測評估體系。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為林業工程監測評估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礎,進而推進了生態文明評價制度的建立。

  第三,監測評估有利于生態文明考核制度的建立。開展監測評估,實現“用數字說話”是加強干部考核、建立考核評價體系的客觀要求,也是向人民“報賬”“交卷”的客觀要求。根據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評估結果,建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健全自然資源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

  第四,監測評估有利于生態文明監管制度的建立。生態效益監測評估提供的可量化、可比較的生態效益數據有助于生態效益定量補償制度的實施和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根據“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對提供生態效益較高的退耕還林工程區提高生態補償力度,有利于促進生態保護和生態恢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如何確保評估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可靠的數據源是保證生態效益評估結果科學性的基礎。眾所周知,基于全國尺度的森林資源清查數據每五年開展一次,目前進行了8次,而退耕還林工程的資源清查更是每年都會進行。因此,其數據來源的科學性毋庸置疑。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評估借助于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專項監測站與國家森林生態站兩大平臺。就國家森林生態站而言,它隸屬于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該網絡目前所建森林生態站涵蓋了中國寒溫帶、熱帶、濕潤地區和干旱地區,數量超過100個,是目前全球范圍內單一生態系統類型國家尺度最大的生態觀測網絡。此平臺為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評估提供了翔實而準確的基礎生態參數,保證了生態參數來源的可靠性。總體來說,此次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評估所采用的方法在目前研究技術手段下是最為科學的。

  《報告》以《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國家報告(2013)》為基礎,在評估范圍上,選擇了長江、黃河流域中上游的13個省級行政區(內蒙古、寧夏、甘肅、山西、陜西、河南、四川、重慶、云南、貴州、湖北、湖南、江西);在數據采集上,利用全國退耕還林工程生態連清數據集,包括工程區內45個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專項監測站,69個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所屬的森林生態站,400多個以林業生態工程為觀測目標的輔助觀測點以及7000多塊固定樣地的大數據;在測算方法上,采用分布式測算方法,分別在省級行政區尺度(長江、黃河中上游流經的13個退耕還林工程省份)和流域地理尺度(長江、黃河流域中上游),對13個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評估省份的163個市級區域和126個市級區域,同時按照3種植被恢復類型(退耕地還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和3個林種類型(生態林、經濟林、灌木林)的四級分布式測算等級,分別劃分為1467個和1134個相對均質化的生態效益測算單元進行評估測算;在評估指標上,包括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林木積累營養物質、凈化大氣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森林防護7項功能14類指標。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報告》在評估指標上涵蓋面更廣,根據評估區域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和當前人們廣泛關注的大氣環境問題,有針對性地增加了防風固沙指標和吸滯TSP和PM2.5指標。

  評估取得了哪些成果

  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評估對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物質量和價值量分別進行了評估,《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底,長江、黃河中上游流經的13個省份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物質量評估結果為:涵養水源307.31億立方米/年、固土4.47億噸/年、保肥1524.33萬噸/年、固定二氧化碳3448.54萬噸/年、釋放氧氣8175.71萬噸/年、林木積累營養物質79.42萬噸/年、提供空氣負離子6620.86×1022個/年、吸收污染物248.33萬噸/年、滯塵3.22億噸/年(其中,吸滯TSP2.58億噸/年,吸滯PM2.5達1288.69萬噸/年)、防風固沙1.79億噸/年。

  按照2014年現價評估,13個省級區域退耕還林工程年產生態效益價值量為10071.50億元。其中,涵養水源總價值量3680.28億元/年,保育土壤總價值量941.76億元/年,固碳釋氧總價值量1560.21億元/年,林木積累營養物質總價值量143.36億元/年,凈化大氣環境總價值量1919.77億元/年(其中,吸滯TSP總價值量61.46億元/年,吸滯PM2.5總價值量1040.96億元/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總價值量1444.87億元/年,森林防護總價值量381.25億元/年。

  截至2014年底,長江、黃河流域中上游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物質量評估結果為:涵養水源259億立方米/年、固土3.89億噸/年、保肥1370.41萬噸/年、固碳2936.7萬噸/年、釋放氧氣6965.36萬噸/年、林木積累營養物質65.09萬噸/年、提供空氣負離子5715.91×1022個/年、吸收污染物214.66萬噸/年、滯塵2.82億噸/年(其中,吸滯TSP2.26億噸/年,吸滯PM2.5達1128.04萬噸/年)、防風固沙1.35億噸/年。

  按照2014年現價評估,長江、黃河流域中上游退耕還林工程年產生態效益價值量為8503.58億元。其中,涵養水源總價值量3102.14億元/年,保育土壤總價值量813.6億元/年,固碳釋氧總價值量1330.2億元/年,林木積累營養物質總價值量117.95億元/年,凈化大氣環境總價值量1591.22億元/年(其中,吸滯TSP總價值量

  53.27億元/年,吸滯PM2.5總價值量904.74億元/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總價值量1261.8億元/年,森林防護總價值量289.35億元/年。

  就兩大流域分別來說,長江流域中上游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物質量評估結果為:涵養水源194.91億立方米/年、固土2.62億噸/年、保肥958.13萬噸/年、固碳2035.35萬噸/年、釋放氧氣4902.28萬噸/年、林木積累營養物質36.66萬噸/年、提供空氣負離子3996.15×1022個/年、吸收污染物133.71萬噸/年、滯塵1.88億噸/年(其中,吸滯TSP1.5億噸/年,吸滯PM2.5達752.43萬噸/年)、防風固沙791.81萬噸/年。按照2014年現價評估,長江流域中上游退耕還林工程年產生態效益價值量為5828.68億元。其中,涵養水源總價值量2333.78億元/年,保育土壤總價值量538.2億元/年,固碳釋氧總價值量933.06億元/年,林木積累營養物質總價值量67.48億元/年,凈化大氣環境總價值量1028.69億元/年(其中,吸滯TSP總價值量35.31億元/年,吸滯PM2.5總價值量600.61億元/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總價值量917.23億元/年,森林防護總價值量12.92億元/年。

  按照2014年現價評估,13個省級區域退耕還林工程年產生態效益價值量為10071.50億元。其中,涵養水源總價值量3680.28億元/年,保育土壤總價值量941.76億元/年,固碳釋氧總價值量1560.21億元/年,林木積累營養物質總價值量143.36億元/年,凈化大氣環境總價值量1919.77億元/年(其中,吸滯TSP總價值量61.46億元/年,吸滯PM2.5總價值量1040.96億元/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總價值量1444.87億元/年,森林防護總價值量381.25億元/年。

  截至2014年底,長江、黃河流域中上游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物質量評估結果為:涵養水源259億立方米/年、固土3.89億噸/年、保肥1370.41萬噸/年、固碳2936.7萬噸/年、釋放氧氣6965.36萬噸/年、林木積累營養物質65.09萬噸/年、提供空氣負離子5715.91×1022個/年、吸收污染物214.66萬噸/年、滯塵2.82億噸/年(其中,吸滯TSP2.26億噸/年,吸滯PM2.5達1128.04萬噸/年)、防風固沙1.35億噸/年。

  按照2014年現價評估,長江、黃河流域中上游退耕還林工程年產生態效益價值量為8503.58億元。其中,涵養水源總價值量3102.14億元/年,保育土壤總價值量813.6億元/年,固碳釋氧總價值量1330.2億元/年,林木積累營養物質總價值量117.95億元/年,凈化大氣環境總價值量1591.22億元/年(其中,吸滯TSP總價值量

  53.27億元/年,吸滯PM2.5總價值量904.74億元/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總價值量1261.8億元/年,森林防護總價值量289.35億元/年。

  就兩大流域分別來說,長江流域中上游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物質量評估結果為:涵養水源194.91億立方米/年、固土2.62億噸/年、保肥958.13萬噸/年、固碳2035.35萬噸/年、釋放氧氣4902.28萬噸/年、林木積累營養物質36.66萬噸/年、提供空氣負離子3996.15×1022個/年、吸收污染物133.71萬噸/年、滯塵1.88億噸/年(其中,吸滯TSP1.5億噸/年,吸滯PM2.5達752.43萬噸/年)、防風固沙791.81萬噸/年。按照2014年現價評估,長江流域中上游退耕還林工程年產生態效益價值量為5828.68億元。其中,涵養水源總價值量2333.78億元/年,保育土壤總價值量538.2億元/年,固碳釋氧總價值量933.06億元/年,林木積累營養物質總價值量67.48億元/年,凈化大氣環境總價值量1028.69億元/年(其中,吸滯TSP總價值量35.31億元/年,吸滯PM2.5總價值量600.61億元/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總價值量917.23億元/年,森林防護總價值量12.92億元/年。

  增加了土壤肥力。13個長江、黃河中上游流經省份退耕還林工程營造林保肥總量達1524.33萬噸/年,相當于2013年我國化肥施用量(5911.90萬噸)的25.78%。其中,固定氮、磷、鉀量相當于2013年全國氮、磷、鉀肥施用量的4.31%、3.87%和84.23%。長江、黃河流域中上游退耕還林每年減少土壤氮、磷、鉀損失量分別為82.66萬噸、29.46萬噸和461.99萬噸,相當于2013年我國氮、磷、鉀肥施用量的3.45%、3.55%和73.64%。其中,長江流域中上游退耕還林工程減少的土壤氮、磷、鉀損失量相當于2013年我國氮、磷、鉀肥施用量的2.29%、2.83%和43.11%;黃河流域中上游退耕還林工程減少的土壤氮、磷、鉀損失量相當于2013年我國氮、磷、鉀肥施用量的1.17%、0.72%和30.53%。

  增強了森林碳匯。13個長江、黃河中上游流經省份退耕還林工程營造林固碳總量達3448.54萬噸/年,相當于2013年全國標準煤消費量(375000萬噸)所釋放碳總量的1.37%。長江、黃河流域中上游退耕還林工程每年累計固碳2936.7萬噸,可抵消北京市59.52%能源消耗完全轉化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凈化了大氣環境。13個長江、黃河中上游流經省份退耕還林工程營造林提供負離子總物質量為6620.86×1022個/年,吸收污染物總物質量為248.33萬噸/年,滯塵總物質量為3.22億噸/年(其中,吸滯TSP2.58億噸/年,吸滯PM2.5達1288.69萬噸/年)。長江、黃河流域中上游退耕還林工程營造林提供負離子總物質量為5715.91×1022個/年,吸收污染物214.66萬噸/年,滯塵2.82億噸/年(其中,吸滯TSP2.26億噸/年,吸滯PM2.5達1128.04萬噸/年)。長江、黃河流域中上游退耕還林工程營造林吸收污染物量遠遠超過美國城市森林年污染物清理量(71.1萬噸/年)。

  提高了生物多樣性。13個長江、黃河中上游流經省份退耕還林工程營造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量達1444.87億元/年,占該地區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總價值量的14.35%。長江、黃河流域中上游退耕還林工程每年創造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達1261.8億元,占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總價值量的14.84%。其中,長江流域中上游退耕還林工程的生物多樣性價值量每年為917.23億元,占該流域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總價值量的15.73%。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這一流域自然條件優越,林木種類更豐富。

  降低了風沙侵蝕。13個長江、黃河中上游流經省份退耕還林工程營造林防風固沙總物質量達1.79億噸/年。長江、黃河流域中上游退耕還林工程防風固沙物質量達1.35億噸/年,其中,黃河流域中上游營造的防風固沙林產生的防風固沙物質量每年達1.27億噸,占兩大流域中上游退耕還林工程防風固沙物質量的94.07%。這一結果表明,退耕還林對于降低黃河流域中上游的風沙侵蝕效果尤為顯著。

  退耕還林工程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

  可以預測,隨著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穩步推進,工程將會發揮出更高的生態效益,工程工作重點將更加明確,工程生態效益主導功能將得到更大發揮,工程生態效益評估結果將更加精準。

  隨著時間的推移,退耕還林工程將會發揮出更高的生態效益。在森林生態系統中,蓄積量的增加就意味著生物量的提高,這必然會帶來生態效益的提高。成熟林的生物量顯著高于幼齡林和中齡林。目前退耕還林工程新造林多處于幼林齡和中林齡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退耕還林工程新造林進入成熟林階段后將會發揮出更高的生態效益。

  隨著新一輪工程的實施,退耕還林的工作重點將會進一步明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強調,要擴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有序實現耕地、河湖休養生息,讓河流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新增退耕還林還草1000萬畝。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穩定和擴大退耕還林范圍,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336項重點任務之一大力推進。2014年6月下旬,國務院正式批準了《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總體方案》,提出到2020年將全國具備條件的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約424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今后的工作重點應當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總要求,將西部地區的陡坡耕地,特別是25°以上的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0°-25°的坡耕地和嚴重沙化耕地實施退耕還林,以擴大森林面積、優化國土空間利用格局。

  隨著新一輪工程的政策完善,退耕還林生態效益主導功能將會得到更大發揮。首先,與前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相比,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的補助方式發生了極大改變。退耕還林中央每畝補助1500元(5年計),分3次下達,第一年8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退耕還草中央每畝補助800元(3年計)。其中,財政專項資金安排現金補助680元,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種苗種草費120元;分兩次下達,第一年500元,第三年300元。其次,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不再規定生態林、經濟林比例,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意愿。第三,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主要針對25°以上坡耕地、嚴重沙化耕地和丹江口庫區及三峽庫區15°-25°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25°以上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和嚴重沙化耕地的風沙危害更為嚴重,在這一區域實施退耕還林也必將發揮出更大的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和防風固沙功能。

  隨著監測站點的增多,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評估結果的精準性將進一步提高。今后,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站點的增多,可獲得的實測數據越來越多,數據進一步細化,退耕還林生態效益評估結果的精確性也將越來越高,將會為領導科學決策與工程的精細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務。

  實踐證明,加大退耕還林力度,鞏固和擴大退耕還林成果,是我國改善生態和改善民生、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期待的迫切需要,對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評估的開展,對推進各級林業部門更好地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必將對提升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和管理水平,特別是更好地落實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建設的各項要求,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國家林業局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在廣大退耕工作者和退耕農戶的積極努力下,退耕還林工程一定會在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中繼續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記者 張輝)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2012-2013 成都智能環保網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成都威德隆智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蜀ICP備18006642號-1 | 流量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