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歡樂頌》的解讀,沒有比這篇說得更清楚的
每個人的看法都一樣,才是真可怕。
這兩天,兩條《歡樂頌》的評論,在毒友中激起廣泛影響。
累計收到近5600+評論。
且,很多都是大段大段文字。
認同的,打臉的,中立的。
都特別好。
很想跟你們分享。
但礙于文章底部的評論上墻數有限(50條)。
所以,今天,Sir想干一件罕見的事。
擺你們上臺!
讓大伙瞧瞧,多少高手,臥虎藏龍。
哈哈哈。
來,把舞臺交給他們。
先說爭論最多的——錢
。
Sir不太舒服的一點是,《歡樂頌》三句話離不開錢。
而且,似乎把錢跟幸福,劃上等號了。
不止Sir一個看到。
@ Audry:
有錢就是成功。有錢人你可以喊爹、喊老公;沒錢的就是屌絲,是loser……高學歷高智商高收入穩妥地在鄙視鏈頂端。其實《歡樂頌》作為一個有深厚社會原型根基的劇,原本可以反映更多的社會病態。
但,常談錢不正常么?
@ momo就認為:
我們不就生活什么都要錢都要攀關系的環境總嗎?……普羅大眾的煩惱就大多是錢能解決的事!……為什么國人只要談到錢需要錢就覺得俗……中國現代了這么久,還以窮為榮。
同時,也有人對錢保持一定距離感。
@ 梵心:
整個社會以成功為導向,但是否有錢就是成功,沒有人想……在錢和物質增加的過程中,似乎每個人又都感到自己離幸福越來越遠了、
@ asneves:
看到樊回家失控中途下車在河邊大喊大叫那段,說自己很想像安迪小曲一樣買名牌包,覺得她真的好可悲,不是因為她的家庭環境,而是她被社會既有觀念禁錮住了
關于錢、成功的討論,是不是就是現實——
毒友也有不同看法。
現實當然離不開錢,但現實是否只有錢?
@ ss就說:
我也是生活在上海的白領,以我的生活經驗,劇中這幾個人物可真不那么“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人并不是這么極端……這大概就是目前社會集體焦慮的反映?
@ Soph也認為:
歡樂頌并不真實,對角色的描述都不中立……
富二代現在接班率多低,男的給筆錢去雙創,女兒大多扔到有關系的銀行里去練級,要么給筆錢去發展愛好,折騰光了老老實實回來考公務員
但,同樣的劇情,也有不少人挺它“如實反映現實”,說了真話。
@ 在路上:
一張口就是錢,而沒有關心,我真是太有實際體會了。家里的親戚,來電話真的就是借錢,甚至我的父親。而且,有時候還是打電話震一下,然后叫我打過去。
@ 狂奔的起跑線:
確實三觀不正,但是!!這不就是現實嗎···作為一個滬漂,感慨萬千···
@ 科科一針見血:
不能接受恰好是因為它刺激到了你
好,拋開它是不是“反映現實”,就算是,大家對于這種處理方式,又持不同意見。
有人覺得它太灰,看完心累——
應該聽古語,人艱不拆。
@ BenYao:
感覺被現實狠狠地抽了一耳光,還不夠,電視劇反手再來一耳光
@ 笑,淡淡的:
雖說這(階級分層)本是現實,但也不想就這樣被血淋淋撕裂在我面前,看了之后,只會心累
@ 云叔:
國產作品就是“你們看,現實是這樣的呢,我們生活多么殘酷啊!”
然后呢···我們應該怎么生活啊?
“啊?沒有然后了啊”
但也有些毒友,從殘酷中,找到了正能量。
@ 時光機:
因為看到了赤裸裸的階級差別和現實,才更應該努力
@晗:
大環境如此,想改變現狀,就要努力改變自己
一部劇看完,能讓人直視、反思,也是一種成功。
@於靈:
改變的途徑從來不是靠幻想就能實現,它的第一步必然是直面和正視
確實,能從手撕現實,負負得正。
找到個人成長的動力。
欽佩。
最后,關于Sir文章中提到的——
劇里人物只有成功,沒有成長。
毒友在后臺也辯得熱火朝天。
同意的說跟Sir持類似觀點——
變化來自外在,而非內心的覺醒。
@堅果兒:
越來越少的由于人物內心自己覺醒所帶來的變化,推動因素都是外在的
但也有人反駁,主人公成長的那一面,我們沒有看到。
@Kerry:
邱有了新的愛情觀,樊有了新的親情觀,安迪學會友情,每個人都比開始的時候更自力了,這就是成長
還有人從更專業的心理學角度,解讀樊勝美的成長:
@魚鱸:
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會決定后方的路,脫開原生家庭的束縛是很需要力量和勇氣的。
在這樣家庭出來的,對家庭反而容易有依戀。
會覺得不幫家里,她會有深深愧疚。
樊勝美拿走戶口本和房產證,已經是個巨大的進步了
看,同樣的劇情,不同人看出不同角度。
誰是正確?
或許——沒有對錯。
一些熟悉Sir的朋友都知道,Sir有在看《奇葩說》。
院長馬東曾經有段話,讓Sir印象深刻。
他說(大概意思是)——
《奇葩說》存在的價值,并不是輸出某種正確的價值觀,而是在爭鋒相對的辯論中,找到另一條路,發現一些,我們沒發現的可能。
社會,多元才精彩。
如果只有一種聲音,那才是真可怕。
Sir希望《毒舌電影》也能成為這樣的平臺。
最后,在翻了近5000條評論后,Sir想再特別選出兩條。
一條真真,每一句都說中Sir的心聲——
雖然第一句還是不滿意——
講真,Sir除了對女性問題不是很關注。
直男心被傷害。
但接著的話,說的比Sir更好(擔不起啊)
@Lareina:
尤其是每次一個受歡迎的XX國產劇出來,面對客觀批評,就會有一堆大眾開始刷——
矮人中的巨人論……良心論……
遇到前兩種我一般懶得浪費時間。
第三種我之前沒覺得,但聽Sir一說頓時懂了。
難道對好劇的期待就僅僅是消費現實?
一些人本來就知道事實是什么,他們更在意看到一些誠懇的對“應該是什么”的探討,而不是重復一些本就已經知道的東西
評價的高度取決于個人的高度,電影的高度也源于社會的高度
無論是成功學還是三觀,電視劇要走的路也和社會和大眾要走的一樣長
另一條則是反對Sir的。
他指出了Sir在評論中沒提到的客觀原因。
國情與觀念不同,是國產劇超脫不開的現實原因。
@止戈:
歐美國家崇拜個人英雄主義,因此不論是英雄電影還是其他,突出的是個人的成長、突破,這并無可厚非。
而中國骨子里更重視的是團體,講的是貢獻,大到國家社會,小到家庭朋友。
中國的編劇在某些方面可能確實不如歐美,因此我們追求英美劇,但是我反對一味地向歐美學習,脫離了中國民情。
感謝你們,讓Sir漲見識了。
所以,這兩位,Sir想送他們兩件禮物。
@Lareina和@止戈同學,如果看到,請在微信這篇文章下留言,留下自己姓名,地址,電話(放心,Sir不會顯示出來)。
感謝大家的分享。
最后的最后,說句矯情的話——
有你們關注,是我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