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遷出深圳,珠三角硅谷灣區拉開大幕
華為要遷出深圳,其實是很早之前就已經在發生的事情了,并非起自今日。
華為要遷出深圳,其實是很早之前就已經在發生的事情了,并非起自今日。
早在2011年,華為的供應鏈部門就已經開始往東莞搬遷,而東莞的這個生產基地也是在2012年開始陸續建起來的,那時候的深圳,房價比現在低得多。
但為什么那時候,輿論靜悄悄,而現在卻熱翻天呢?因為這不過是無良媒體為了迎合了人們對高房價的恐懼,想搞一個大新聞罷了。
華為的員工真的買不起深圳的房子嗎?
并不是的,目前華為本科入職員工為13級,起薪9千至1萬3,逐年晉升,14級13000-17000元,15級17000-21000元,16級21000-25000元,17級25000-29000元,越往上工資薪酬差距越大。從一份華為律師函件中顯示:某地區部某銷售副總裁崗位22級,工資稅前82500元。
這只是基本工資,華為員工一般入職前三年靠工資,三年后靠獎金,五年后主要收入來自分紅,增長是指數級的。以入職五年計,一個普通華為員工,績效中等以上,職級15級,年薪稅前30-50萬,另外配股分紅+升值可以獲得25萬元左右的額外收入;以入職十年計,績效中等以上,職級16-17級,年薪稅前50-100萬,配股稅前分紅+升值將超過50萬。
也就是說,正常的華為員工,只要工作五年,年收入可以達到稅前50-70萬元,十年的話,可以達到稅前100-150萬元,在深圳買個首付還是綽綽有余的。
華為之所以要搬離深圳,核心不在房價,而在于缺少工業發展用地。
華為雖然是一個高科技企業,但其本身還是有很多工業制造部門的,而人煙稠密的深圳已經無法為他提供更多的廠房用地了。
華為只是一個代表,近年來將生產基地外遷的企業還有很多,比如中興基地搬到河源,比亞迪搬遷到惠州……但這些并不是故事的全部。
這個故事的另一面,則是更多的服務業總部在遷往深圳。
比如恒大的金融總部、阿里的國際運營總部、樂視的智能終端總部、中糧的亞太總部、蘇寧的國際總部、聯想的國際總部、微軟的南方總部……可以看到,深圳正越來越成為許多本土公司的國際化運營中心、金融和研發中心。
兩面整合起來,則是——
“珠三角硅谷灣區化”大趨勢的一部分。
過去,我曾經說過,深圳是中國的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這塊土地上最像硅谷的地方。
現在,這個概念正在進一步外延化。深圳越來越承擔起“舊金山”的角色,成為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中心,而周邊的東莞、惠州、中山則成為“硅谷灣區”的一部分,就像蘋果總部在庫比蒂諾,谷歌總部在山景城,facebook總部在門羅帕克,英特爾總部在圣克拉拉,思科總部在圣荷西,他們都不在舊金山,但是他們屬于硅谷。
硅谷雖然不是一個城市,但卻是一個有機聯系的生態體系,通過完善的交通網絡連接在一起。
珠三角灣區同樣如此,首先是地鐵。東莞目前修建的7條地鐵,有4條將與深圳地鐵對接,2條與廣州地鐵對接,1條與惠州地鐵對接,這樣整個珠三角東岸就連成了一個快捷網絡。從華為的東莞基地松山湖可以坐地鐵到深圳福田,完全就是一個城市的體驗。
其次是跨江通道,目前已經規劃和在修的跨珠江口通道有12條,包括虎門二橋,深中通道,中山-南沙-虎門城軌,深圳-珠海城軌等等。
這樣子的結果就是,從廣州大學城到東莞,從深圳機場跨江到中山,都只要半個小時的時間了,東西岸的教育、醫療、土地資源都可以更緊密的互補。
深圳企業搬遷到那里去,享有的還是一個共同的生態體系,而成本卻大大下降,何樂而不為呢?
這正是問題的核心——
華為可以離開深圳,但是離開得了“珠三角灣區”嗎?
這個地方的IT工業生態滋養了華為,和華為的各種業務早已骨肉相連,華為跑不了的。就算日后房價繼續攀升,用地繼續緊張,華為們也不過是把低端業務部門繼續外遷罷了,總部仍然離不開這個生態。君不見,英特爾的工廠都搬到中國來了,也沒聽說要把總部遷到中國來呢?
這種敘事,不僅發生在深圳,同樣發生在其他一線城市,比如“上海人口減少”,“北京首都圈功能擴散”,其本質都是一樣的。
在過去,一線城市是大包大攬的,城區發展服務業,郊區發展工業,什么都往里面裝,務求成為一個獨立的工商業中心。但現在,服務業的占地面積越來越大,郊區也城區化了,那么工業只能往周邊的都市圈小城鎮搬遷。整個都市圈的分工,不過是一個更大號的一線城市罷了。
中國的制造業同樣如此,擔憂的不應該是低端制造業部門的衰落和離開,而應該是如何分工協作,打造一個更有競爭力、更有效率的統一生態網絡。惟其如此,才能追上成本不斷攀升的步伐。